[实用新型]一种远红外纺织品温升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6588.2 | 申请日: | 2015-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7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伏广伟;杨萍;贺志鹏;谢凡;王玲;亓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4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纺织品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远红外纺织品温升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远红外纺织品作为集蓄热保温、保健和抗菌功能于一体的产品而备受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便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远红外纺织品是将远红外陶瓷与纺织品有效地融合后,可在很宽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环境或人体发射出的电磁波,并辐射出波长在2.5-30μm的远红外线,具备蓄热保温、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减小水分子缔合度和提高细胞活性的功能纺织品。但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吸收外界能量,二是要与皮肤直接接触。
根据检索资料显示国外尚无与远红外纺织品相关的检测标准,国内有关标准有4项,即FZ/T64010-2000(2014)《远红外纺织品》、GB/T18319-2001《纺织品红外蓄热保暖性的试验方法》、GB/T30127-2013《纺织品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以及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检测方法主要有温升法、发射率法和人体实验法三种,此外研究人员应用较多的还有热阻CLO值法、传热系数法和不锈钢锅法等。
(1)温升法:测量物体受样品远红外辐射后的升温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远红外纺织品的蓄热调温功效,但现有的温升测试方法在红外辐射到织物上时,红外透射和反射会严重干扰红外测温仪的读数,另外红外光源的均匀性较差,很难保证不同样品上的红外光源的强度是一样。且用红外灯照射织物,织物所获得的能量远远大于织物在穿着时所获得的能量。
(2)发射率法:发射率是影响远红外纺织品性能的重要因素,反映了织物远红外辐射功率或辐射度的大小,因此发射率是衡量织物远红外辐射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但发射率检测方法尚不能完全排除纺织品表面结构、颜色、样品回潮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纯根据纺织品发射率大小,并不能完全说明远红外纺织品性能的好坏。且发射率测试法都存在参照黑体选择的问题,现实中不存在真正的黑体,因此不同试验仪器中所选用黑体的近似程度是不同的,因而造成发射率的测试结果有差异。且发射率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人体发挥作用,因此,也才能被称作远红外纺织品,而不能像已有标准FZ/T64010-2000单纯的根据发射率的提高量来作为衡量是否为远红外纺织品。
(3)人体实验法:人体试验法主要是通过人体穿着远红外纺织品的感觉或升温幅度来进行衡量,大至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测试远红外纺织品对人体血流速度的影响。人穿上远红外纺织品前后,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测试血流速度的大小确定血流速度是否增加。血流速度增加说明人体对远红外有吸收,从而带来温升,有一定保健效果。
第二类:测量人体体表温度。测量人体在穿着远红外纺织品前后,一定时间内体表温度的变化,计算温差。
第三类:通过人体穿着远红外纺织品的感觉进行评价,可用来比较不同织物的保暖性能。
此法受外界环境、人群的个体差异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要获取比较准确结论,除测试环境应保持一致外,还需进行大样本量的人体测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远红外纺织品测试装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远红外纺织品温升测试装置,该装置采用模拟人体真实温度的暖体假人,在红外线辐射源辐射下,利用与多点智能温度计设计组合的系统进行远红外纺织品的温升性能测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远红外纺织品温升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暖体假人、远红外线辐射源、测量区域、智能多点平均温度计、数据输出线、电缆、上位机和透明绝缘箱体,所述暖体假人包括假人模型、超级恒温槽、循环水系统和发汗皮肤系统;所述假人模型为空心框架结构,发汗皮肤系统包裹在其表面上,超级恒温槽和循环水系统位于假人模型的内部;所述超级恒温槽作为其供热源,模仿人体内部的供热环境;超级恒温槽的开、关受上位机控制,其温度设定在38℃;所述循环水系统与超级恒温槽连通,为0.3-0.5mm管径的细软管排布在假人模型的内表面上的结构,细软管的进水口端接入到超级恒温槽的水浴内部,细软管的出水口端置于超级恒温槽的水浴水面上,循环水系统动力为微型泵,开、关及流速受上位机7控制,控制流速9mL/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未经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65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