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强型管桩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4312.0 | 申请日: | 2015-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06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郭丽敏;朱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48 | 分类号: | E02D5/48;E02D5/30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强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桩,尤其涉及一种加强型管桩。
背景技术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也称作活性粉末混凝土(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由于其制备,施工工艺的不同,其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均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包括基于最大密实度理论,去除粗骨料,提高组分的细度与活性,以便最大限度减小材料内部缺陷;掺入钢纤维,增加韧性;使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水胶比和孔隙率;高温养护,促进胶凝材料的水化速度和水化程度等。超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高抗裂性,收缩徐变小和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特别适用于对结构有高强﹑轻质﹑抗裂﹑良好耐久性要求的工程领域。
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预制桩﹑灌注桩和人工挖孔桩。预制是在现场或工厂制作,然后以锤击﹑振动打入﹑静压或旋入等方式设置就位。预制桩(1)工厂生产,成本大大降低;(2)配筋率很小,大大节约钢材;(3)单方混凝土的承载力很大;(4)施工简单,技术难度低。但预制桩不管是锤击式还是静压式,都存在挤土效应;且预制桩水平承载力不是很高,故桩间距一般都不小于4倍D。适用地质条件为穿越一般粘性土、中密以下的砂类土、粉土,持力层进入密实的砂土、硬粘土;对稍密、密实的中间夹层或碎石土难以穿越,且不能穿越冻涨性质明显土层。对地质条件有一定要求。钻孔灌注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施工需要,但其施工难度较大。这种桩的缺点主要有:(1)要顾及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有可能因为地质条件、截桩、打入方式、桩距等原因产生断桩,斜桩或上浮桩,影响承载力;(3)锤击打入会产生高噪音,城区一般禁止使用;(4)受运输及起重设备限制,单节长度一般都不大,需要接桩;(5)造价相对比较高,因为预制桩用钢量大。
人工挖孔桩桩径一般都在800-2000mm左右的大直径灌注桩,单桩承载力很高,是一种非挤土桩。可适用于持力层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各种地层,成桩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和保证。相比预制桩与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具有以下特点:(1) 基础成本低廉,相对于大开挖采用柱下独立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2)施工简便,它对施工设备要求较低,主要使用人工操作,施工过程中不受桩的形状﹑尺寸的影响,可实现机械无法实现的操作;(3)一柱一桩,单个或多个工程基础可同时开工,互不影响,施工操作起来具有可同时全面铺开、施工速度快等优点;(4)受力明确,桩端持力层易于控制,基础沉降小;(5)施工时无噪音,场地污染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力成本也逐渐增高,从而大幅度增加了主要依靠人力进行施工的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成本。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不易受地质条件影响﹑承载力高的人工挖孔桩,通过减少人工挖孔桩的数量,来减少工人的数量,进而降低人力成本和工程总造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质量较轻,桩侧摩擦力大,承载力较高以及抗剪切性能好的加强型管桩。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强型管桩,包括从上到下同轴依次连接的上部圆柱形桩体、倒圆台形桩体﹑下部圆柱形桩体和桩尖,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的上表面直径与所述的上部圆柱形桩体的直径相同,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的下表面直径与所述的下部圆柱形桩体的直径相同,所述的上部圆柱形桩体的外表面以及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的下端外表面分别设置有环形桩体加强筋。
所述的上部圆柱形桩体的外表面均布有若干个所述的环形桩体加强筋,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一个所述的环形桩体加强筋。
所述的上部圆柱形桩体与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与所述的下部圆柱形桩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环形连接点加强筋。
所述的环形桩体加强筋和所述的环形连接点加强筋的纵向剖面呈半圆形。
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的椎角为4~14°。
所述的上部圆柱形桩体、所述的倒圆台形桩体﹑所述的下部圆柱形桩体和所述的桩尖均采用UHPC材料浇筑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43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浆装置及灌注桩系统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灌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