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77030.X | 申请日: | 2015-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2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杨省利;李妍;杨庚;杨艳;朱琦霞;李果林;李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23/16 | 分类号: | A63B23/16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桡动脉 穿刺 介入 术后 锻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术后恢复锻炼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经桡动脉穿刺已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术最主要和首选的穿刺途径,桡动脉位置浅表,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相邻神经,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经桡动脉穿刺诊治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易于压迫和止血、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连续使用等优点。
由于围术期需严格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桡动脉内压力较大,潜在术后桡动脉穿刺伤口出血等风险,故除术后4~6个小时拔除桡动脉鞘管外,需对穿刺伤口进行严格的加压包扎,从而可导致术肢肿胀、疼痛、麻木等不良症状,甚至发生桡动脉闭塞、手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为了防止上述不良症状、严重并发症,并促进患者术肢的舒适与尽快康复,需要让患者在伤口包扎4小时后开始活动手指,手部进行抓握锻炼。但是,目前临床上尚无专用于患者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抓握锻炼的器具。为了防止伤口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内术肢不可持重、手部不可用力过度,故普通的手部锻炼器具并不适合于此类患者使用,患者大多采用空手抓握的方式进行锻炼,但这种锻炼效果不佳。一种好的方式是,需要在手部抓握锻炼时给予手部一定的阻力,并且徐徐渐进,才能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在患者桡动脉穿刺恢复期内辅助患者手部的锻炼,防止穿刺后并发症的产生。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包括弹性的气囊,气囊上设置有进气阀门和出气阀门,气囊可拆卸地设置在一个护套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护套为软质套,护套上设置有条形口使护套的纵向截面呈C状。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通过粘扣设置在护套中,其中粘扣的钩面设置在护套内,粘扣的绒面设置在气囊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条形口两侧的护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指套和第二指套,其中第一指套并排设置四个,第二指套设置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的护套上设置第一指套、第二指套的部位设置有与人体指部曲线贴合的凹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呈椭球体状,气囊的两端向外突出分别形成前端口和后端口,所述的进气阀门安装在前端口上,出气阀门安装在后端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中设置有安装轴,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端口和后端口上,安装轴上设置有卷簧,卷簧的最外圈支撑在气囊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气阀门上设置有外螺纹,出气阀门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阀帽,阀帽呈圆管状,阀帽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挡板,阀帽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根据患者恢复期内手部锻炼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了气囊结构,其抓握力度可以调节,便于患者徐徐渐进地进行手部锻炼;
2.为便于患者抓握,设置了指套结构,即使患者手部力气不足,锻炼装置也不会从手部脱落,便于患者长时间锻炼;
3.本实用新型结构小巧,使用方便,锻炼效果好,是一种能有效预防患者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锻炼器具,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指套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囊内部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图4为出气阀门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第一指套,2—凹面,3—护套,4—气囊,5—前端口,6—第二指套,7—后端口,8—绒面,9—钩面,10—卷簧,11—进气阀门,12—出气阀门,13—外螺纹,14—阀帽,15—挡板,16—内螺纹,17—安装轴。
具体实施方式
患者在桡动脉穿刺术后,目前手部锻炼采用空手抓握的方式,这种锻炼方式力度有限,即使长时间抓握,也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理想的锻炼方式是手部抓握锻炼时需要有一定的阻力,并且这个阻力可以根据患者锻炼的时长进行调节,以防止穿刺后可能产生的麻木、血管闭塞等不良症状的发生。
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包括弹性的气囊4,气囊4上设置有进气阀门11和出气阀门12,气囊4可拆卸地设置在一个护套3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770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幼儿体育器材
- 下一篇:押加训练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