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带锁扣保护壳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2703.6 | 申请日: | 2015-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9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全;陈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1/25 | 分类号: | A44B11/25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带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安全带锁扣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对整车碰撞的系统要求也越来越高。常用的安全带锁扣结构为上下锁壳,并采用超声波焊接或者卡扣装配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锁扣上下锁壳会撞击到车内其他硬件或是乘员携带的坚硬物品,高速撞击易将锁扣上下壳撞裂甚至撞飞。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失去上下锁壳保护的插锁按钮也会受到破坏导致锁舌脱出,严重影响安全带系统对乘员的约束功能。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在极端情况下,防止上下锁壳开裂和按钮破坏,保证安全带系统对乘员的约束功能的安全带锁扣保护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极端情况下,防止上下锁壳开裂和按钮破坏,保证安全带系统对乘员的约束功能的安全带锁扣保护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安全带锁扣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其特征在于:保护壳本体安装在安全带锁扣的上下锁壳的外侧,所述的保护壳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所述的保护壳本体为壳体与尾钩的一体式结构,壳体的一侧端部与尾钩的一端衔接。
所述的尾钩的一端两侧设有弱化结构。
所述的保护壳本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卡槽和卡扣相互扣合连接或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
所述的保护壳本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壳体和尾钩,壳体的一侧端部与尾钩的一端之间通过卡槽和卡脚相互扣合连接。
所述的尾钩的另一端设有尾钩支撑结构。
所述的尾钩上设有尾钩主筋。
所述的壳体的内壁设有若干条凸筋。
所述的壳体的一侧另一端部设有避让结构。
所述的卡槽的两侧设有弱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在上下锁壳外增设了保护壳结构,不需要修改现有的上下锁壳结构,即可直接安装保护壳;在极端情况下,通过牺牲外加保护壳达到保护上下锁壳,防止上下锁壳开裂和按钮破坏,保证安全带系统对乘员的约束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上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下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装配过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装配效果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上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装配效果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壳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壳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尾钩结构示意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尾钩结构示意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壳体装配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尾钩装配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装配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5,保护壳本体1安装在安全带锁扣的上下锁壳的外侧,保护壳本体1为壳体2与尾钩3的一体式结构,壳体2的内壁设有若干条凸筋4,使壳体2与上下锁壳过盈配合,防止使用过程中的松脱,声响等问题。凸筋4和尾钩3一起提供足够的夹紧力防止碰撞过程中壳体2脱出。
壳体2的一侧端部与尾钩3的一端衔接,尾钩1主要控制壳体2前后和上下位置定位。
壳体2的一侧另一端部设有避让结构5,使壳体2头部与插锁留有适量间隙,防止装配后壳体2头部与插锁头部过分挤压,影响使用手感和锁舌插拔等问题。
尾钩3的一端两侧设有弱化结构6,保证尾钩3有足够的装配抬起量,以保证安装过程顺利进行。
尾钩3的另一端设有尾钩支撑结构7,尾钩支撑结构7与插锁刚性支架顶住,对壳体2的安装进行定位和稳固。
尾钩3上设有尾钩主筋8,消除装配后尾钩3与插锁上下锁壳之间的间隙,使壳体2与插锁上下锁壳贴合更紧密,从而使壳体2能够更好的与插锁上下锁壳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27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生理信号搜集单元及其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