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迁移通量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4522.0 | 申请日: | 2015-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4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魏祥东;尹晓辉;陈焕;方雅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何为;李宇 |
地址: | 410128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土壤 污染物 迁移 通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农田水灌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迁移通量的装置,以方便地对污水灌溉时土壤中污染物(如重金属)迁移规律进行试验。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污水进行农业灌溉已经在国内外普遍存在,一方面,污水给土壤带来了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业用水来源问题;然而,大量的污水灌溉农田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增加,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污水灌溉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能力,必然造成土壤污染,出现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使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环境恶化,土壤生物群落结构衰退,多样性下降,产生环境生态问题。
为了研究污水灌溉土壤过程中污染物(如重金属)在土壤垂直方向和表面径流上的迁移情况,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在室外通过对土壤进行定点取样,以此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情况,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只能提供某一个时间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是一个静态试验方法,且户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过程冗长,因此,希望建立一个室内动态模拟试验,以克服现场试验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迁移通量的装置,借助这一装置能够准确的测定土壤中污染物在表面径流和垂直方向的迁移通量,为土壤中的污染物迁移提供参考数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迁移通量的装置,其包括带灌溉液输入端的土壤模拟装置,该土壤模拟装置的内部充填土体,且该土壤模拟装置的外壁面环设有径流液收集装置,底部设有土体渗透支撑底座;该土体渗透支撑底座的底部设有淋洗液收集孔,该淋洗液收集孔连通淋洗液收集装置,该径流液收集装置和淋洗液收集装置分别连通位于该土壤模拟装置下方的回收桶,该回收桶连接水泵的输入端,该水泵的输出端经进水管的进水口连通该土壤模拟装置的灌溉液输入端。
该土壤模拟装置为一桶状敞口容器。
该淋洗液收集装置为一锥状容器。
该径流液收集装置设置于该土壤模拟装置的开口端外侧。
该径流液收集装置和淋洗液收集装置分别与土壤模拟装置壁面相吻合,并通过防水胶与土壤模拟装置相连。
该土壤模拟装置的顶部设置模拟降雨器,该模拟降雨器的顶部连通该进水管的进水口,该模拟降雨器的底部设置多个与该土壤模拟装置的灌溉液输入端相通的雨水孔。
该土壤模拟装置外侧的不同深度位置设置排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运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质迁移通量的试验操作简单,无需长期看管,可节省人力物力,不易发生故障。
2、本实用新型装置成本低,且除径流液收集装置和淋洗液收集装置需要定期清理外没有其他没有需要定期更换的材料,因而维护简单。
3、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质迁移通量的试验具有周期短、取样方便等特点,不仅本试验定期在径流液收集装置和淋洗液收集装置采样即可得出样品,方便易得,而且采用室内模拟,解决了农田灌溉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
4、本实用新型能够准确地确定污染物在土壤表面径流和淋洗液中的迁移通量,同时通过循环式灌溉系统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及二次污染问题,且该系统操作简单,除水泵需要供电外没有二次耗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质迁移通量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测定土壤中污染物质迁移通量装置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1-土壤模拟装置,2-径流液收集装置,3-出水孔,4-土体渗透支撑底座,41-淋洗液收集孔,5-土体,6-淋洗液收集装置,7-管道,8-连接管,9-回收桶,10-水泵,11-进水管,111-进水口,12-灌溉液输入端,13-阀门,14-排水孔,15-模拟降雨器,151-雨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45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