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弓式腰腹部力量专项训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1455.0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01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李育林;王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评 |
主分类号: | A63B23/02 | 分类号: | A63B23/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1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弓式腰 腹部 力量 专项 训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员训练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反弓式腰腹部力量专项训练器。
背景技术
人体上腹部的肌肉,主要有腹直肌、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人体的腰部肌群,主要有腰大肌、腰方肌、腰小肌、髂肌。腰腹部力量,是支撑啦啦操、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等众多体育运动项目和舞蹈、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肌能,腰腹部的力量训练是运动员综合体能锻炼的重要部分,主要作用是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同时增进腰腹部肌肉和韧带的弹性,保护背部和改善身体体态。
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种是依据人的生理特点,拉升背部肌肉和收缩腹部肌群的屈身训练,即通过仰卧起坐的动作,以上半身在矢状面 (双肩平行的起坐动作) 上的动作进行,这种训练方法由于≤90度,腹外斜肌与腰方肌、腰小肌、髂肌的训练量较小,效果会受到明显的限制,有时不得不增加身体纵轴 (右肩带向左腿与左肩带向右腿) 旋转的动作,以避免腹肌和腰肌训练的不协调状态。尽管如此,部分肌肉仍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于是,出现下面第二种锻炼方式。
第二种是反弓式肌肉群的训练。反弓式肌肉群的训练一般将人体向后向下,让人体成反弓状,让腰腹部肌肉在一定的反向弧度下放松并拉抻至最大值(身体纵轴≥170度),然后屈身≤90度,进行反复的拉抻和收缩训练。这种训练,使腰腹肌都能围绕身体纵轴前后收缩与拉抻达到最大生理值,也使训练效果成倍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训练器械和训练方法的约束,反弓式腰腹肌肉群的训练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力量训练中,它的难度最大,很少能够实现。
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针对进行腰腹部专项训练的器械,常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常规练习。“仰卧起坐”和“二头起”,“仰卧起坐”指身体仰卧于地垫上,屈膝成90度左右,脚部平放在地上固定或不固定,收紧腹部肌肉把身体升起,头肩向膝盖处靠拢并稍作停顿,然后慢慢把身体下降回原位的反复训练方式;“二头起”主要身体平趴绷直,双脚和双上肢、头肩部奋力反弓向上挺起再落回原位的反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基本上能满足初学者的练习,对资深运动员的高水平阶段训练量和训
练强度明显不足。
2、肋木等器械辅助练习。依靠肋木,将双脚固定在肋木上端,脸部朝前并倒悬,然后双手伸直收紧腹部肌肉把身体升起,双手触及双脚后再落回原位的反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难度和训练强度较之第一种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身体倒悬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且由于肋木的限制,只能在身体纵轴一侧进行训练,仍不能完全腰腹部肌肉群的完全训练。
国外CHD训练器练习。借助这种国外训练器,是现代仰卧起坐训练的最大难度训练器,但这种器械的缺点:一是训练重心向后方偏移,器械固定难;二是运动员在训练时的上和下,必须在教练员或同伴的保护下进行,特别是力量损耗较大的结束训练时离开器械特别难;对完成的训练量和标准无法统计;四是无法满足不同身高的运动员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腰肌训练时部分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由于训练器械和训练方法的约束,使腰腹肌都能围绕身体纵轴前后收缩与拉抻达到最大生理值的难度最大,很少能够实现等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反弓式腰腹部力量专项训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反弓式腰腹部力量专项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在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之间固定配合连接一个支撑梁,在所述前支撑架上配合连接一个底座,在底座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扶梯,在底座上还设有一个坐垫块,坐垫块上设有一个适于人体臀部的凹槽,在所述支撑梁上配合连接一个勾脚支撑架,在勾脚支撑架上端一侧配合连接两组勾脚滚筒。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勾脚支撑架上设有一个悬臂杆,悬臂杆上固定配合连接一个立杆,立杆上通过螺杆螺母固定配合连接左右对称的两组所述勾脚滚筒,每组均由上下两个适于放置人脚的勾脚滚筒对应配合组成,每个勾脚滚筒上均包裹一层弹性垫。
所述勾脚支撑架底部设有一个调节套管,所述套管通过一个锁紧螺母与所述支撑梁锁紧配合,所述套管上配合连接一个挡位销,所述支撑梁上设有一组通孔,所述挡位销穿过所述套管档位配合在相应的通孔内。
所述前支撑架包括两个立柱,两个立柱顶部连接一个横梁支撑杆,两立柱中间设有一个连接杆,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一个加强支撑柱,连接杆上支撑配合连接所述支撑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评,未经王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14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厢式隔膜压滤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河道水污染预防治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