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电子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3940.3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3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赵昱阳;魏林林;田林岩;武宏伟;王庆飞;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B15/06 | 分类号: | G07B15/06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电子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电子标签,主要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ETC应用在国内的推广,OBU产品逐渐被广大用户熟悉,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不停车收费在缴费过程中体现出的方便高效赢得了用户的喜爱,但是OBU的发行过程却非常繁琐,现有的OBU发行一般流程是:用户将车辆开到运营服务网点,并登记个人信息;由服务网点的专业人员将用户个人信息和车辆信息录入ETC发行系统;再进行以下两步发行操作:第一步、进行发行初始化处理,即在OBU内建立文件系统,装载运营商密钥;第二步、进行发行个人化处理,即将用户和车辆信息等个性化信息写入OBU;发行操作完毕后,专业人员将发行记录录入运营商后台数据库系统;然后将OBU安装到车辆上,专业人员使用专业设备发行车载电子标签,启动防拆装置,完成发行流程。
为保证车载电子标签安装与发行的安全性,上述发行方式必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进行,受网点场地、人员和服务时间的限制,无法同时进行大批量的电子标签发行任务,而且占用了用户的时间,营业网点的工作量也比较大。
现有技术中存在由运营商工作人员将OBU设置为预发行状态后,用户可自主安装并拨动OBU表面的硬件发行开关,将OBU由预发行转化为发行状态,从而可进行正常的通讯交易,该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营商专业人员的工作量,而无法识别用户是否将OBU安装到了对应的车辆上,进而容易出现逃费现象(例如:用户自行将小汽车的OBU安装至大卡车上,并完成OBU发行后,在ETC扣费时只按照小汽车的标准来扣取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子标签,该车载电子标签能够实现远程识别,为鉴别电子标签安装合法性提供基础,可有效的提高ETC车载电子标签的办理、维护等业务的工作效率。
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电子标签,包括主控制器模块、存储器模块、射频模块、IC卡读写模块、数据接口、电源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及嵌入式安全模块,其特征是,还包括:
无线通讯模块,与主控制器模块连接,采用通用无线连接技术,如WIFI、蓝牙等,可与外界进行数据通讯;
可视化信息显示模块,与主控制器模块连接,输出可视化信息。
所述的可视化信息显示模块置于所述车载电子标签外表面,当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安装于车辆后,其输出的可视化信息在车外可见或/和可检测。
所述的可视化信息可采用肉眼可识别的光信号,也可采用肉眼不可识别,但可被移动终端所获得的光信号,其表现形式包含但不限于序列信息、点阵信息、图形信息。
具体的,所述可视化信息显示模块为单个LED/LD、多个LED/LD、点阵显示屏、图形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组合。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电子标签在传统车载电子标签基础上,增加了无线通讯模块、可视化信息显示模块,可实现车载电子标签的远程识别及远程发行的功能,有效的提高车载电子标签的办理及维护、IC卡充值等业务的工作效率,甚至车主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足不出户,实现以上业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其中,车载电子标签100,包括如下几个模块:主控制器模块101、存储器模块102、DSRC射频模块103、IC卡读写模块104、数据接口105、电源106、人机交互界面107、嵌入式安全模块108、无线通讯模块109、可视化信息显示模块1010;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载电子标签的背面的俯视图,其中包括:车载电子标签100,车载电子标签背面的工作状态指示灯111-1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远程识别车载电子标签的系统组成,其中:车载电子标签100、车载电子标签背面的工作状态指示灯111-115、手机201、后台服务器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子标签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车载电子标签100的原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车载电子标签100的背面俯视图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39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过山车监测系统
- 下一篇:违规加长车辆实时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