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磨头横向进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4770.7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87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杨佐伦;黄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川磨岷机联合数控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47/20 | 分类号: | B24B47/2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秦华云 |
地址: | 62300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向 进给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控平面磨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头横向进给机构。
背景技术
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大多数的磨床是使用高速转动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少数的是使用油石、砂带等其他磨具和游离磨料进行加工,如磨机、超精加工机床、砂带磨床、研磨机和抛光机等。
现有技术中的数控平面磨床上的磨头横向自动进给机构一般采用液压驱动,横向手动进给采用齿轮齿条传动,因为液压筒的活塞杆和手动横向进给的齿轮齿条不能精确定位,所以进给精度不高、工作强度大,自动和手动进给需要通过手柄转换,结构比较复杂,操作不便而且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磨头横向进给机构进给精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显著提高磨头横向进给精度,减轻劳动者工作强度的磨头进给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磨头横向进给机构,它包括拖板和设置在拖板下方的磨头,所述拖板内设置有用于带动磨头横向进给移动的进给机构,所述进给机构由伺服电机、行星减速器、联轴器、滚珠丝杠、滚珠丝杠螺母座以及轴承座组成,所述伺服电机与行星减速器连接,所述行星减速器与联轴器连接,所述联轴器与滚珠丝杠连接,所述滚珠丝杠螺母座安装在滚珠丝杠中部,所述滚珠丝杠螺母座与磨头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分别安装在滚珠丝杠两端。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由伺服电机、行星减速器、联轴器、滚珠丝杠、滚珠丝杠螺母座以及轴承座组成的进给机构来替换现有技术中采用液压驱动,横向手动进给一般采用齿轮齿条传动的进给机构,从而通过伺服电机、行星减速器等传动部件的工作提高了磨头横向进给的精度,使精度达到0.005mm。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轴承座内设有与滚珠丝杠相互配合的推力角接触轴承。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轴承座内设有与滚珠丝杠相互配合的推力角接触轴承,通过推力角接触轴承的配对使用,起动力矩小,实现了低驱动力高精度运转。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伺服电机上电连接有用于控制其工作的数控系统。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伺服电机上电连接有数控系统,从而实现了对伺服电机的数字控制,实现磨头的横向自动进给。通过数控的方式控制磨头进给同时也达到了提高进给精度的效果。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磨头外侧设有喷头。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磨头外侧摄设有喷头,通过喷头就能将磨头在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废屑冲洗干净。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磨头包括轴瓦磨头、滚动轴承磨头和动静压轴承磨头。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选用不同种类的磨头就能满足各种加工要求,便于磨头的更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工作可靠。能显著提高磨头横向进给精度,减轻劳动者工作强度。使平面磨床能实现数控化,自动化,提高磨床的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磨头横向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磨头横向进给机构中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名称为:
1拖板,2磨头,3喷头,4伺服电机,5行星减速器,6联轴器,7滚珠丝杠,8滚珠丝杠螺母座,9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磨头横向进给机构,它包括拖板1和设置在拖板1下方的磨头2,所述拖板1内设置有用于带动磨头2横向进给移动的进给机构,所述进给机构由伺服电机4、行星减速器5、联轴器6、滚珠丝杠7、滚珠丝杠螺母座8以及轴承座9组成,所述伺服电机4与行星减速器5连接,所述行星减速器5与联轴器6连接,所述联轴器6与滚珠丝杠7连接,所述滚珠丝杠螺母座8安装在滚珠丝杠7中部,所述滚珠丝杠螺母座8与磨头2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9分别安装在滚珠丝杠7两端,所述轴承座9内设有与滚珠丝杠7相互配合的推力角接触轴承,所述伺服电机4上电连接有用于控制其工作的数控柜,所述磨头2外侧设有喷头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磨头2包括陶瓷磨头和金刚石磨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川磨岷机联合数控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川磨岷机联合数控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47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