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3160.5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6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金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4 | 分类号: | F04D29/44;F04D29/66;F04D25/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518027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流 结构 风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
背景技术
通常方壳风机包括止回阀、集流器、离心叶轮、电机、方壳和消声棉等元件,但是由于没有蜗壳,在工作状态下,气流从叶轮出口流出后由于缺乏导流装置的导引而直接冲击方壳内壁面,不仅产生较大噪声以及较大的能量损失,而且方壳内部气流组织紊乱,在方壳内部拐角处更是容易产生较强的涡旋,进一步加大噪声和能量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其可有效降低风机噪声和减小能量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包括方壳、设置在方壳内的叶轮、集流器、导流板、电机和电机支架,以及设置在方壳内的集流器和导流板;所述电机与叶轮配合并通过电机支架固定,所述集流器的一端以及导流板的外缘均与方壳配合,所述导流板与叶轮之间留有预定间隙,且其迎风侧为弧形凹陷的导流壁,所述集流器的另一端伸入叶轮的前盘,所述导流板的内缘延伸到集流器外壁并与集流器外壁无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方壳与集流器以及方壳与导流板之间为无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叶轮和导流板之间的间隙大小为叶轮外径的0.5%~1%。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的导流壁中心设置开口;所述集流器穿设在导流板的开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集流器的内壁呈弧形,且为中间小两端大的喇叭状的筒体,所述集流器与方壳配合的一端大于伸入叶轮前盘内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叶轮位于导流板的弧形凹陷内,且所述叶轮的前盘朝向导流壁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的导流壁为光滑壁面。
进一步地,所述集流器、导流板、方壳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铆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配合;或者所述集流器和导流板一体成型并整体固定到方壳上;或者所述方壳、集流器以及导流板三者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能有效地改善方壳风机的内部流场,将叶轮出口处气流引导至轴向出口方向,避免高速气流直接冲击方壳内壁面,可有效降低噪声和减少能量损失。
(2)导流板和集流器、叶轮前盘之间的风道形成背风负压区(相对叶轮出口压力),因此可减少气体经由前盖与集流器之间的间隙流回叶轮吸入口的泄露损失。
(3)导流板背风侧的气流扰动减小,方壳内靠近集流器一侧的四个拐角处的涡旋强度随之减弱,从而进一步降低噪声和减少能量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的轴侧透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的轴侧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的方壳、集流器以及导流板的组合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组合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看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带导流结构的方壳风机包括方壳1、集流器2、导流板3、电机4、电机支架5、离心叶轮6。集流器2、导流板3、电机4、电机支架5、离心叶轮6均设置在方壳1内。集流器2的一端以及导流板的外缘均与方壳配合。集流器2的另一端伸入叶轮的前盘。导流板3的迎风侧为弧形凹陷的导流壁。导流板的内容延伸到集流器外壁并与集流器的外壁无隙配合。电机4与叶轮6配合并通过电机支架5固定。方壳1与集流器2以及方壳与导流板3之间均为无隙配合。叶轮6和导流板3之间留有预定间隙,该间隙的大小为叶轮外径的0.5%~1%倍。
导流板3为一环板,其导流壁中心设置开口。叶轮6位于导流板3的凹陷内,且叶轮6的前盘朝向导流板3的弧形凹陷的导流壁的底部。导流板3的导流壁为光滑壁面,以减少气流在导流壁上的摩擦阻力。
集流器2穿设在导流板3的开口中。集流器2的内壁呈弧形,且为中间小两端大的喇叭状的筒体,集流器2与方壳1配合的一端大于伸入叶轮6前盘内的一端,从而将叶轮6出口处的气流引导至轴向方向,避免高速气流直接冲击方壳1的内壁面,有效降低噪声和减少能量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31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