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套筒输送轨道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0796.4 | 申请日: | 2015-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3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董佰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柯桐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25/02 | 分类号: | B65G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筒 输送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筒检测转向机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套筒输送轨道。
背景技术
一般的工件,例如套筒,该套筒是指提供一板柄套设或固接而作为套筒扳手用的套筒,也可以是其它工件,通常上述工件是由一落料斗盘进行震动后落入一个轨道基座上的输送轨道,由输送轨道进行传输并转向,防止套筒“倒置”。输送轨道包括底板和排齿,底板用于承载套筒,排齿分设在底板两侧,其端部设置有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排齿进行往复送料。
如图1至2所示,现有技术中排齿上的凹槽多为V型槽的结构,在截面上呈等腰三角形,其侧边为平滑的平面。由于所运输的工件为套筒等圆形工件,在实际的往复送料过程中,套筒的圆周外表面与槽型两直线侧边的接触面积较少,仅仅只为接触的两条线,接触面积过少,容易造成套筒在往复送料过程中不够稳定,其接触方式为硬性接触,容易造成套筒脱离槽口而飞离输送轨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输送轨道,对比现有技术,将运输套筒的排齿凹槽侧边改成弧形面,弧形面可以贴合套筒的圆周外表面,增大套筒与撑托部的接触面积,避免套筒在其内晃动,也缩短的套筒在运输过程中,套筒在撑托部内趋于稳定状态的时间,弧形侧边可为套筒在槽内提供一个缓冲区域,避免在套筒飞离输送轨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套筒输送轨道,包括轨道基座,基座上设置有排齿和底板,底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放置套筒的凹槽,排齿上设置有若干撑托部,撑托部包括两个贴合套筒外表面的侧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比现有技术中的排齿V型凹槽:一、撑托部的弧形侧边可以贴合套筒的圆周外表面,增大套筒与排齿的接触面积,避免套筒在撑托部内晃动,也缩短的套筒在运输过程中,套筒在撑托部内趋于稳定状态的时间。二、套管在运输过程中,排齿撑托套筒向前输送。在撑托过程中,弧形弯曲部分相当于缓冲部,可以避免套筒飞离排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侧边的连接处夹角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呈角度设置可以将套筒平稳的置于撑托部内,对于圆弧曲面,更加稳定,位置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底板上的若干凹槽均匀分布,相邻凹槽间距为40-6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凹槽间距过大或过小,影响套筒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相邻凹槽间距为5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凹槽间距为50mm,凹槽开口为32mm,32mm的凹槽开口比较适用于类似套筒等标准尺寸工件。相邻凹槽开口间距为18mm,小于18mm,距离过短,容易相互碰撞,不利于套筒的运输,大于18mm,增加底板等零部件体积,提高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排齿上的撑托部与底板上的凹槽一一对应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更加有利于套筒的运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是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排齿与套筒的连接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套筒输送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套筒输送轨道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套筒输送轨道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的尺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套筒送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套筒送料机的正视图。
附图标注:1、底板;2、排齿;3、套筒;4、凹槽;5、撑托部;6、检测装置;7、下压轴组;8、落料斗盘;9、转向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套筒输送轨道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不同形式实现,并且本实用新型不应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示例性实施例以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柯桐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柯桐五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07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卷接机组回丝装置
- 下一篇:一种胶带机自动拉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