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0311.1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2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林钰淏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钰淏 |
主分类号: | B60R11/04 | 分类号: | B60R11/04;B60R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5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隐藏 行车 监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监控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车辆行进或退车时,因视线的死角而导致车体的碰撞,车商开发有倒车雷达、行车间距侦测器等装置,利用光波或超音波作为车体与障碍物的距离侦测,并以声响提示驾驶人距离的远近,如此便可避免因视线死角而导致车体的碰撞。
上述的装置虽可避免车体碰撞的问题,然对于距离远近的声音提示,每个人的反应并不相同,因此在判断上多少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对于上述的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不足,并加以了改进,如中国专利库公开的一种隐藏式行车监视器结构[申请号:200520115074.6;授权公告号:CN 2832595 Y], 是由一第一构件及一第二构件对合而成一边条,其内容设一监视器组,包括:一第一构件,是一片体,其第一侧面设有可供粘着于车体的粘胶,而其第二侧面上可固设该监视器组;一第二构件,是盖合于该第一构件的盖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而该第二构件的盖面设有一个以上的透孔;一监视器组,其固设于该第一构件的第二侧面。
上述的监视器结构通过监视器组取景提供一直观的画面以使司机能够很容易地判断路况,从而避免发生车体的碰撞。但该监视器结构存在一个问题:第一构件是通过粘胶与车体粘合在一起的,且该监视器结构并没有设置特定地结构来保护粘胶,使得粘胶在日晒雨淋下容易失去粘性,使得监视器结构从车体上脱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与车体连接牢靠的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包括密封罩和固定在密封罩内的底板,所述的底板呈圆板状,底板的外端伸出所述的密封罩且该外端设有用于与车体相连的粘胶层,所述的底板内端固定有一监控器且密封罩上设有与监控器相正对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罩包括与底板固连的连接部和具有通孔的取景部,所述的连接部呈圆筒状且与底板同轴,所述的连接部端面上设有呈圆环状的橡胶垫,该橡胶垫上远离连接部的端面与粘胶层上远离底板的侧面相齐平,所述的连接部端面上开设有环形燕尾槽,所述的橡胶垫上对应设有呈环状的卡扣,所述的卡扣与环形燕尾槽相匹配且该卡扣嵌于环形燕尾槽内。
本监控装置通过位于底板外侧的粘胶层固定在车体需要安装监控的位置(如车体、车尾等)上,接着监控器通过开设于密封罩上的通孔进行取景。
当粘胶层与车体相贴靠时,橡胶垫也与车体相贴靠形成密封且该橡胶垫与连接部配合将粘胶层完全包裹住,有效避免了水进入到底板与车体之间并与粘胶层接触影响粘胶层的粘性,提高了本监控装置与车体连接的牢靠性;通过卡扣和环形燕尾槽之间的配合使得橡胶垫与密封罩之间的连接始终保持牢靠性,从而使橡胶垫与车体的连接始终保持密封性,避免了水进入到底板与车体之间并与粘胶层接触影响粘胶层的粘性,有效提高了本监控装置与车体连接的牢靠性。
在上述的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中,所述的橡胶垫远离连接部的端面上开设有环形凹槽且该环形凹槽与该橡胶垫同轴。
通过设置环形凹槽,减小橡胶垫与车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橡胶垫上与车体接触的接触面在粘胶层的作用下受到更大的集中应力并发生更大的弹性形变,有效提高橡胶垫与车体连接的密封性,进一步加强了本监控装置与车体连接的牢靠性。
在上述的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中,所述的连接部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环形卡槽,所述的环形卡槽内设有0型密封圈且该0型密封圈的内周面与底板的侧壁相抵。
通过设置0型密封圈使底板和连接部的连接保持密封,并与橡胶垫配合,使得粘胶层始终处于密封环境下工作,有效避免从通孔处流入的水进入到粘胶层内,进一步加强了本监控装置与车体连接的牢靠性。
在上述的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中,所述的底板的直径与连接部的内径相匹配。
即连接部内径略大于底板的直径,减小连接部内侧壁和底板侧壁之间的距离,使0型密封圈发生弹性形变并与底板侧壁紧密抵靠形成更牢靠地密封,进一步加强了本监控装置与车体连接的牢靠性。
在上述的新型隐藏式行车监控装置中,所述的连接部的侧壁上贯穿有若干排水孔,若干排水孔沿周向均布且排水孔位于所述的0型密封圈和通孔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钰淏,未经林钰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03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