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84570.3 | 申请日: | 2015-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7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奎;刘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17D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 |
地址: | 100107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整 催化剂 再生 氮气 专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属于石油化工领域中的低温供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连续重整是一种石油二次加工技术,加工的原料主要为低辛烷值的直馏石脑油、加氢石脑油等,利用铂-铼(Pt-Re)双金属催化剂使分子发生重排,异构,增加芳烃的产量,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技术,同时副产大量珍贵氢气。连续重整技术是我国炼化企业优先选择的技术,因为该技术具有消耗少、转化率高、可大型化等技术优势。然而工艺包对再生用氮提出4个要求:1.纯度大于99.99%;2.连续供应;3.压力大于0.85MPa(G),空分站界区压力为0.95MPa(G);4.间断流量比连续流量大10倍以上。常规炼厂空分站无法满足以上要求,必须新增相应设备为其单独供应氮气。目前针对重整装置催化剂再生用氮的供应方法有:1.用压缩机将氮气压缩到0.95MPa(G)送出界区作为连续供氮;2.用低温泵将液氮加压到1.0MPa(G)经气化后再送出界区作为连续供氮;大流量间断供氮选利用炼厂内中压氮压降获得。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操作稳定,但功耗高;第二种方法低温设备可靠性不够,操作灵活性差。其中方法2相比较与方法1,具有功耗小、设备投资略低、氮气纯度稳定等优势,劣势在于低温设备常温操作,设备操作可靠性有待提高,同时流量的调节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并简化操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该装置包括液氮储存及增压系统、小流量连续供氮管路系统、大流量间断供氮管路系统以及仪控系统;
其中,液氮储存及增压系统包括两套液氮储存及增压设备,每套液氮储存及增压设备均包括一台液氮储罐、一台增压换热器、一根U型连通管以及几个阀门;
小流量连续供氮管路系统包括:一台氮气缓冲罐以及一套压力控制阀组;
大流量间断供氮管路系统包括:一台气化器以及一套压力控制阀组;
两台液氮储罐底部的液氮入口均通过管线连接于深冷制氮设备;
两台液氮储罐顶部均设有储罐泄压管线,并且在该管线上设有储罐泄压双位开关阀;
两台液氮储罐底部的第一出口分别通过U型连通管与对应的增压换热器相连,且该U型连通管上设有液氮送出双位开关阀;两台增压换热器的顶部出口都分为两路,其中一路均连接于氮气缓冲罐,另一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液氮储罐顶部的储罐泄压管线,此路管线(即连接储罐泄压管线与增压换热器出口管线的管线)上分别设有稳压阀来控制液氮储罐顶部维持压强(当液氮储罐因液位降低操作压强下降的时候,增压换热器内气体通过稳压阀返回液氮储罐顶部,以起到补压的作用);氮气缓冲罐的出口通过管线连通重整再生专用氮气管网(送出界区)并在氮气缓冲罐的出口管线上设有一套压力控制阀组;
两台液氮储罐底部的第二出口均通过管线连接于气化器的入口,在两台液氮储罐底部的第二出口管线上分别设有切断阀,气化器的出口通过管线连通重整再生专用氮气管网并在气化器的出口管线上设有一套压力控制阀组;
两台液氮储罐分别连接有液位远传控制设备,液位远传控制设备、储罐泄压双位开关阀与液氮送出双位开关阀分别连接于仪控系统。
在上述的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增压换热器为垂直安装的垂直圆管结构或螺旋上升结构的耐低温铝合金多翼空温式气化器。增压换热器可以通过改变其内部的液氮液位来改变换热速度,从而调节液氮的气化速度。
在上述的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中,优选地,所述U型连通管为绝热真空管。液氮在所述U型连通管内可以双向流动,正常工作时作为液氮进入增压换热器的通道,抑制液氮气化时同样作为液氮返回液氮储罐的通道。
在上述的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仪控系统为就近借助的全厂或空分空压的DCS控制系统,或者为独立设置的PLC控制系统。
在上述的重整催化剂再生氮气专供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储罐泄压管线连接于低压氮气管网,避免造成氮气放空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4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