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7274.0 | 申请日: | 2015-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4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平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4B1/191 |
代理公司: | 山东重诺律师事务所 37228 | 代理人: | 刘衍军;冷奎亨 |
地址: | 266707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暖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采暖炉基本采用将炉体连通烟囱制作而成,或者在炉体外层上加设一炉体水箱、在烟囱内部加设一些烟道水箱、串心水箱等,比较充分地利用热能,使之发挥热效应。如此制作的供暖炉,其成本低、价格便宜,又操作简便、实用,很受人们特别是农村老百姓的欢迎。但是,这样的供暖炉与当今社会倡导的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大环境不太相适应,其存在着如下缺陷:它们的炉头上的主出火口太大,使得火焰被烟道负压抽走,导致热利用率低下,浪费大量的燃料;炉体水箱的边角处不容易受热,造成炉体水箱内的水加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暖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暖炉,包括炉体水箱,所述炉体水箱下部设置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中部设置一横向贯通炉体水箱的串水管,所述串水管两端与炉体水箱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一蜂窝水箱、一烟道水箱,所述蜂窝水箱设置于所述炉体水箱的上部,所述蜂窝水箱上设置一出火口;所述蜂窝水箱、烟道水箱均与所述炉体水箱连通。
优选的,所述炉体水箱与所述烟道水箱连接处设有烟火通道,所述烟火通道上部设置暖水管,所述暖水管一端连通炉体水箱,另一端连通暖气片。
优选的,所述烟道水箱的一侧设置通炕烟火出口,所述通炕烟火出口上设置通炕活动门。
优选的,所述烟道水箱的顶端设置通天活动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炉膛中部设置一横向贯通炉体水箱的串水管,所述串水管两端与炉体水箱连通,在加热过程中,使得炉体水箱内的水循环加快,升温变快;所述烟火通道上部设置暖水管,所述暖水管一端连通炉体水箱,另一端连通暖气片,火焰经过烟火通道时,能够将暖水管加热,提高热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炉体水箱;2、蜂窝水箱;3、烟道水箱;4、炉膛;5、串水管;6、出火口;7、烟火通道;8、暖水管;9、通炕烟火出口;10、通炕活动门;11、通天活动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采暖炉,包括炉体水箱1,所述炉体水箱1下部设置炉膛4;所述炉膛4中部设置一横向贯通炉体水箱的串水管5,所述串水管5两端与炉体水箱1连通;还包括一蜂窝水箱2、一烟道水箱3,所述蜂窝水箱2设置于所述炉体水箱1的上部,所述蜂窝水箱2上设置一出火口6;所述蜂窝水箱2、烟道水箱3均与所述炉体水箱1连通;所述炉体水箱1与所述烟道水箱3连接处设有烟火通道7,所述烟火通道7上部设置暖水管8,所述暖水管8一端连通炉体水箱1,另一端连通暖气片;所述烟道水箱3的一侧设置通炕烟火出口9,所述通炕烟火出口9上设置通炕活动门10;所述烟道水箱3的顶端设置通天活动门11。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
对炉体水箱1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火焰能够同时将串水管5加热,所述串水管5两端与炉体水箱1连通,实现串水功能,使得炉体水箱1内的水循环加快,水升温变快;所述烟道水箱3下部设置暖水管8,关闭通炕活动门10,打开通天活动门11,烟火通道7处的火焰进入烟道水箱3,火焰被烟道负压抽走的过程中,能够将暖水管8加热,提高热量利用率;打开通炕活动门10,关闭通天活动门11,烟火通道7处的火焰,经过通炕烟火出口9进入炕体,能够将抗体有效加热,火焰从烟火通道7进入通炕烟火出口9的同时,也能够将暖水管8加热,提高热量利用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平,未经王树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72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