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极绳绞车上的托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67413.1 | 申请日: | 2015-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4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朱鹏飞;冯秀强;王国喜;范会记;明根永;刘永杰;赵乐凯;潘段玲;张贯杰;王国运;高迎迎;王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鹏飞 |
主分类号: | B66D1/28 | 分类号: | B66D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643 河南省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极 绞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用无极绳绞车,特别是无极绳绞车上的托绳装置。
背景技术
无极绳绞车做为一种传统调度绞车的替代运输设备,在现代化矿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无极绳绞车所用的不同材质的托绳轮主要有Ф130×260mm、Ф130×140mm两种规格。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托绳轮转动连接在托绳支架上,托绳支架固定在枕木上,钢丝绳经常与托绳轮的同一位置长时间接触,导致这一位置磨损较快而出现凹槽,影响了托绳轮的使用寿命,需要经常更换托绳轮,以满足生产需要。而没有摩损的托绳轮面没有得到利用而造成使用上的浪费,还导致维修的工作量增。初步统计,托绳轮投用费用约占运输成本的8%左右。如何提高无极绳绞车上的托绳轮的使用寿命,节省维修工作量,降低运输成本,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延长托绳轮使用寿命、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维修工作量的的无极绳绞车上的托绳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完成的,无极绳绞车上的托绳装置,包括有轨道、两端固定有轨道的枕木、托绳支架和托绳轮,托绳轮转动连接在托绳支架上,托绳支架上设有左支撑板、右支撑板,与左、右支撑板底部相对应的枕木上设有凹槽,左、右支撑板底部嵌套在凹槽内,左、右支撑板右侧的枕木上等间隔设有若干个凹槽。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左、右支撑板右侧的枕木上等间隔设有4个凹槽。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托绳支架上设有两个托绳轮。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两个托绳轮在托绳支架上一前一后设置。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左右支撑板底部外侧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耳,凸耳用螺栓与枕木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是,在使用过程中,当发现钢丝绳与托绳轮接触处的轮面上磨损严重而不能影响使用时;将左、右支撑板移动到右侧相邻的凹槽内,在不需要更换托绳轮的情况下,托绳轮可以继续使用。这样可以根据托绳轮与钢丝绳接触位置的磨损程度,人工多次调整改变托绳轮与钢丝绳的接触位置,从而使用托绳轮表面得到充分利用。在实际应用当事,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延长托绳轮使用寿命3~4倍。在满足无极绳运输需要的同时,节省维修工作量,降低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托绳轮转动连接在托绳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轨道2用螺栓固定连接在枕木1两端,托绳支架上设有左支撑板8、右支撑板4,枕木1中部与左支撑板8、右支撑板4底部相接触的部位设有凹槽3,左支撑板8、右支撑板4底部嵌套在凹槽3内,左支撑板8、右支撑板4底部右侧各设有4个凹槽3。转动连接在托绳支架上的托绳轮5、6有2个,2个托绳轮5、6一前一后并排设置。
如图4所示,为防止托绳支架在枕木1上移动,在左支撑板8、右支撑板4底部外侧设有凸耳9、10,凸耳9、10与枕木通过螺栓11、12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当设在托绳轮上的钢丝绳分别处于托绳轮的D、d位置时,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托绳轮的D、d位置出现严重磨损后,将托绳装置从左侧第一个凹槽移动到左侧第二个凹槽处,使托绳轮上的钢丝绳分别处于托绳轮的C、c位置;当托绳轮的D、d位置出现严重磨损后,将托绳装置从左侧第二个凹槽移动到左侧第三个凹槽处,使托绳轮上的钢丝绳分别处于托绳轮的B、b位置;当托绳轮的D、d位置出现严重磨损后,将托绳装置从左侧第三个凹槽移动到左侧第四个凹槽处,使托绳轮上的钢丝绳分别处于托绳轮的A、a 位置。这样移动托绳装置,从而有效使托绳轮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其自身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鹏飞,未经朱鹏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7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