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门禁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59645.2 | 申请日: | 2015-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06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沈灌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科曼利智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H04N7/1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刘克宽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门禁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安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禁终端。
背景技术
门禁系统就是对出入口通道进行管制的系统, 最近几年随着感应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门禁系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感应卡式门禁系统,指纹门禁系统,虹膜门禁系统,面部识别门禁系统,乱序键盘门禁系统等各种技术的系统,它们在安全性,方便性,易管理性等方面都各有特长,门禁系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在门禁系统中,安装于门口的门禁终端是主要组成部件,无论基于何种技术的门禁系统,其均需要依赖于门禁终端来实现。随着技术的方案,门禁终端集成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其一般包括有显示装置和输入装置,用户通过在门禁终端上输入密码或者指纹等来打开门禁,或者通过显示装置查询相关信息,甚至进行视频通话,人们需要在门禁上进行的操作也越来越复杂。然而,为了美观等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门禁是采用嵌入墙体中的,使得门禁终端与墙体一体化,而门禁终端为了节约电能,其在待机姿态下一般会熄灭显示屏,这样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条件下容易导致访客难以发现门禁所在的位置,更遑论要在门禁系统上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便于使用者快速的找到门禁系统的位置的门禁终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了一种门禁终端,包括背壳、前面盖以及设置与背壳与前面盖之间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连接有显示面板和摄像模组,所述前面盖开设有用于露出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和用于露出所述摄像模组的摄像区,环所述前面盖的边沿开设有条状的透明的透光区,所述背壳和前面盖之间设置有与电路板连接的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所发的光线从所述透光区中透出,所述电路板还连接有接近传感器,所述电路板根据所述接近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发光模组。
其中,所述接近传感器集成于所述摄像模组中。
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摄像头和设置于摄像头周围的LED灯。
其中,所述发光模组为抵接于所述透光区的LED灯条。
其中,所述前面盖的背面设置有对应于所述透光区的卡槽,所述LED灯条嵌设于所述卡槽中。
其中,所述电路板的背面设置有散热支架,所述输入支架包括的散热板和支撑脚,所述散热板与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脚一端与散热板连接,另一端与显示面板连接,以上散热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形成散热空间。
其中,所述前面盖还包括设置与所述显示区以保护所述显示面板的透明的保护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禁终端,该门禁终端包括前面盖,前面盖的边沿开设有条状的透明的透光区,所述背壳和前面盖之间设置有与电路板连接的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所发的光线从所述透光区中透出,所述电路板还连接有接近传感器,所述电路板根据所述接近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发光模组。当有访客靠近该门禁终端时,接近传感器触发电路板驱动发光模组,发光模组发出光线从透光区中透出,从而在前面盖的周沿形成一圈光圈,从而提醒访客门禁终端的位置所在,同时也为这个前面盖提供一定的照明,便于访客在门禁终端上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门禁终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门禁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门禁终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包括有:
1——背壳、2——前面盖、21——显示区、22——摄像区、23——透光区、24——卡槽、3——电路板、4——显示面板、5——摄像头、6——LED灯条、7——散热支架、71——散热板、72——支撑脚、8——保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科曼利智控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科曼利智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96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