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50134.4 | 申请日: | 2015-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0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 发明(设计)人: | 周涛;董茂林;谢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炉 烟气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电炉炼钢在冶炼过程中,充入氧气、进行脱碳、脱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去除钢水的有害元素。在这过程中,钢水温度将达1500℃以上,并生成大量的含有一氧化碳气体和粉尘的烟气,燃烧一氧化碳后温度达2000℃以上。燃烧沉降室和余热锅炉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其中余热锅炉通常布置在车间外,占地较大,同时受烟气周期性热应力的影响,各部分寿命较短。并且沉降室一般采用人工清灰或者铲车清灰,工况恶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具有流程短,占地小,有利于电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四孔烟气入口、狗窝烟气进口、蒸发管束I、蒸发管束II、省煤器、烟气出口、燃烧沉降室、锅炉烟道和底部灰斗。装置前段为燃烧沉降室,后端为余热回收装置,沉降室和余热回收装置直接相连;
所述的电炉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沉降室第四孔烟气入口和狗窝烟气进对称布置在燃烧沉降室顶部前方、燃烧沉降室顶盖和四周设有汽化水冷膜式壁;
所述的电炉燃烧沉降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沉降室顶盖和四周设有汽化水冷膜式壁;
所述的锅炉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烟道为绝热烟道,内设有蒸发管束和省煤器;
所述的省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省煤器换热管采用H型鳍片管;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传统的电炉余热回收装置是靠第四口与沉降室上弯头段烟道的滑套处的间隙来混风燃烧,这样会导致弯头段烟道的烟气量很大,流速很高导致烟道磨损加快,并且CO在弯头段就开始燃烧,使弯头段温度过高,降低烟道的寿命。
本装置不从电炉第四孔出口处混风,而是从沉降室上部烟气进口将狗窝中的烟气引进沉降室中,使电炉烟气的燃烧过程发生在沉降室中,减小弯头段烟道的负荷。
2)不单设余热锅炉,将沉降室后段改为烟道式,通过对流换热管进行换热,使出口烟温达到除尘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件1为第四孔烟气入口;件2为狗窝烟气进口;件3为蒸发管束I;件4为蒸发管束II、件5为省煤器;件6为烟气出口;件7为燃烧沉降室;件8为绝热烟道;件9为灰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四孔烟气入口1、狗窝烟气进口2、蒸发管束I3、蒸发管束II4、省煤器5、烟气出口6、燃烧沉降室7、绝热烟道8和底部灰斗9。装置前段为燃烧沉降室,后端为余热回收装置。第四孔烟气入口1和狗窝烟气进口2对称布置在燃烧沉降室顶部前方、燃烧沉降室顶盖和四周设有汽化水冷膜式壁、余热锅炉烟道为绝热烟道,内设有蒸发管束和省煤器;省煤器换热管采用H型鳍片管;
工作时,电炉第四孔烟气和狗窝烟气分别从第四孔烟气入口1和狗窝烟气进口2进入燃烧沉降室,充分混合后燃烧。燃烧沉降室内烟气温度较高,顶部和四周均是汽化冷却换热面,主要通过辐射换热。由于沉降室体积较大,烟气流速降低,含有粉尘的电炉烟气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煤气中的较大颗粒被分离下来进入底部灰斗9中,从沉降室底部出口进入绝热烟道8中,在绝热烟道8中依次布置有蒸发管束I3、蒸发管束II4和省煤器5,烟气与蒸发管束I3、蒸发管束II4与省煤器5换热降温后从烟气出口3排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01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