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1327.3 | 申请日: | 2015-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1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刘月明;陈浩;邹建宇;夏忠诚;高晓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表面 应变 光纤 光栅 反向 差动 检测 传感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光栅传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
背景技术
电阻应变片测量方法是测量应变的一种基本传统手段。然而,电阻应变片因易受环境(如电磁场、温度、湿度、化学腐蚀等)影响、精度低和寿命短等原因,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重量轻、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成本低、不受电磁干扰和抗腐蚀等优点,这使它可以对应变进行更好的检测。
光纤布拉格(Bragg)光栅是利用光纤纤芯材料的光敏性在紫外线下形成的折射率呈周期性变化的一段光纤,随着光纤光栅制造技术的成熟以及光纤应用研究的深入,光纤Bragg光栅在应变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器成为目前应用最具有潜力的应变测量传感器之一。
本专利利用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对材料表面应变进行检测,采用两根光纤Bragg光栅,利用反向差动放大原理,即一根光栅受拉力(正向应力),一根光栅受压力(反向应力),使两根光栅输出的两个Bragg中心波长向左右两个不同方向漂移,这两个输出的Bragg中心波长之差为单个光栅Bragg中心波长漂移量的两倍,产生反向差动信号输出效果,同时具有温度补偿功能。器件的灵敏度为两根光纤Bragg光栅的灵敏度之和,其中一根光纤Bragg光栅的灵敏度可通过改变左右两个应变延伸臂顶端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另一根光 纤Bragg光栅的灵敏度可通过改变两个直角反向臂上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来调节,两者都是距离越短灵敏度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利用反向差动放大原理,可以实现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增敏同时具有温度补偿功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所述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包括两根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导臂、应变延伸臂、螺柱焊脚、上直角反向臂、下直角反向臂和底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应变传导臂、应变延伸臂、螺柱焊脚、上直角反向臂、下直角反向臂和底座为一体化连接。
所述的螺柱焊脚是基于螺柱焊的技术要求制作,两螺柱焊脚的位置与两直角反向臂上的光栅在一条直线上,可用螺柱焊机将其焊接在被测物体表面。
所述的光纤Bragg光栅为普通的光纤Bragg光栅,两根光纤Bragg光栅性能应一致,光纤Bragg光栅通过粘接一根固定在两个应变延伸臂顶端的凹槽上,一根固定在两个直角反向臂的凹槽上,且固定时需要施加适当预拉,以保证传感器具有双向应变传感能力。
所述的左右两个应变延伸臂顶端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与两直角反向臂上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相等。
所述的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当所测的物体表面发生应变时,螺柱焊脚会将该应变传递到器件中,会使其中一根光栅受到拉应力,一根受到压应力,使返回的两个Bragg中心波长向左右两个不同方向 漂移,产生反向差动输出效果,实现应变增敏,同时也具有温度补偿功能。
所述的器件灵敏度为两根光纤Bragg光栅的灵敏度之和,其中一根光纤Bragg光栅的灵敏度可通过改变左右两个应变延伸臂顶端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另一根光纤Bragg光栅的灵敏度可通过改变两个直角反向臂上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来调节,两者都是距离越短灵敏度越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利用反向差动放大原理,可以实现对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增敏同时具有温度补偿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的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示意图
图2为安装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相对于材料表面的具体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材料表面应变光纤光栅反向差动检测传感器件,包括光纤Bragg光栅(1)、光纤Bragg光栅(2)、应变传导臂(3)、应变延伸臂(4)、螺柱焊脚(5)、上直角反向臂(6)、下直角反向臂(7)和底座(8)。
所述的应变传导臂(3)、应变延伸臂(4)、螺柱焊脚(5)、上直角反向臂(6)、下直角反向臂(7)和底座(8)为一体化的金属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13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