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屋面雨水排水断接构造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85354.0 | 申请日: | 2015-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2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包子翰;刘恩芳;潘嘉凝;范文莉;徐凤;赵俊;朱家真;叶少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D13/04 | 分类号: | E04D13/04;E04D13/08;E03F1/00;E03F5/04;A01G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面 雨水 排水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一种雨水排水技术及设施体系,尤其涉及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屋面雨水排水构造。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但是,传统的房屋设计的雨水排放的设计理念仅在于排放,而没有考虑蓄排结合措施。一般,在外墙雨水立管的下方设置明沟或散水坡,雨水直接排放入雨水管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屋面雨水排水断接构造,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了屋面雨水的渗水、蓄水和排水相结合,实现低影响开发。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在外墙雨水立管的下方设置花池,所述花池的侧壁和底板用不透水材料制作;屋面雨水经所述外墙雨水立管的出水口排水至所述花池表面的接触处设置硬质缓冲块;所述花池内的底部设置盲管,所述盲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所述花池的侧壁,所述花池外设置可渗透地面,所述可渗透地面的最高点标高应低于所述花池的底标高,所述可渗透地面内设置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顶部设有溢水口;所述溢水口的顶面标高高于所述可渗透地面的最高点标高,且低于所述盲管的出水口底标高;在所述盲管的出水口排水至所述可渗透地面的接触处设置硬质缓冲块。
由于花池内的种植土和可渗透性地面都属于软质土,直接被水冲击,会导致植被破坏。所以,需要在雨水排放处设置硬质缓冲块,用来缓冲雨水的直接冲击。硬质缓冲块可以为卵石块或硬质块料或水簸箕等。
本发明中的可渗透地面为绿地、砂地或砺石等雨水可渗透性材质构成;其可为平铺,也可有些起伏,主要是起到了渗水和蓄水的作用。
利用花池和可渗透地面之间的高差,延长屋面雨水排放的径流时间和路线,为自然渗透和蓄水创造条件,符合海绵城市采用了“渗、蓄、滞、净、用、排”的设计理念,合理控制雨水径流,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外墙雨水立管1的下方设置花池2,花池的侧壁和底部可为混凝土等不透水材质构成。在花池2内,对应外墙雨水立管1的排水位置铺设硬质缓冲块3,图中所示为卵石,也可为其它阻挡水直接冲击的其它硬质实体块。花池2的底部设置盲管4,图1和图2中所示的盲管数量及布置方式仅为一种示意,盲管的施工属于现有技术;盲管4的出水口设置在花池2的侧壁;花池2外设置可渗透地面5,可渗透地面的最高点标高10应低于花池底标高9,可渗透地面5内设置雨水井,雨水井顶部设有溢水口6;溢水口顶面标高11高于可渗透地面的最高点标高10,且低于盲管的出水口8的底标高12。在盲管4的出水口排水至可渗透地面5的接触处设置硬质缓冲块3。图1和图2中所示的可渗透地面5为绿地,仅为一种示意。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提供的一种方案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本发明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53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脱扣PVC地板
- 下一篇:增强钢筋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