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0522.0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0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施宏帆;崔学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南洋-藤仓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0 | 分类号: | H01B11/00;H01B7/30;H01B7/02;H01B7/04;H01B7/17;H01B5/08;H01B13/14;H01B1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9 | 代理人: | 张恒 |
地址: | 2011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电梯 随行 电缆 柔性 射频 通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通信电缆。
背景技术
电梯系统中的用来传输媒体、视频、广播等信号的介质一般采用光缆、光电复合缆以及射频电缆。其中,光缆有衰减小,信号传输稳定的优点,但光缆存在制造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配套安装工艺不成熟、使用条件的局限性等问题,相比较,射频通信电缆的制造技术成熟、安装敷设方便、价格低廉,可弥补光缆的缺点。因此更多的电梯整机在制造时,仍是倾向于选用射频电缆。但是,传统射频电缆只能应用于随行速度小于6M/S的中低速电梯电缆,因射频电缆绝缘介质较厚,而内导体截面较细,当整根电缆产生弯曲后绝缘介质将对内导体产生较大的切应力,当应用到速度大于8M/S的高速电梯电缆中时,其致命的的缺点也会愈发显著。由于频繁弯曲和高速移动,加之随着悬挂长度和电缆自身重量的增加,使绝缘对内导体的切应力急剧增大,射频通信单元的内导体无法承受该切应力、重力和启停冲击力,即会发生内导体断芯。并且,传统的同轴电缆导体一般采用单根或多芯铜、铜包钢及铜+钢丝的等较硬导体,而聚乙烯绝缘介质耐磨性较差,在长时间和频繁弯曲移动过程中,导体与聚乙烯绝缘介质的摩擦力和挤压力使绝缘介质的变形及内导体的位移偏心,进而影响特性阻抗、衰减及抗张强度等一系列的通信和机械性能,故传统的射频电缆不适合应用于高速随行电缆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提升速度超过8M/S,提升高度大于200米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中的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之一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包括:
对置于中心的至少一根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以及置于该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外层的多根无氧铜丝进行束合形成的内导体;
包覆所述内导体的内绝缘介质层;
包覆所述内绝缘介质层的外绝缘介质层;
包覆所述外绝缘介质层的编织外导体;
包覆所述编织外导体的PVC(聚氯乙烯)外护层。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中,所述内导体由14根直径为0.15mm的无氧铜丝与一根等效直径为0.5mm的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Z向一次束合而成。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中,所述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和无氧铜丝之间的束合节距为11-13mm,所述内导体的外径为0.85±0.03mm。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中,所述内绝缘介质层的厚度为0.85mm,所述外绝缘介质层的厚度为1.4mm;所述外绝缘介质层的外径为5.58±0.43mm。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中,所述编织外导体为编织铜网外导体,所用铜丝的单丝直径为0.12mm,所述编织外导体的编织密度不小于90%。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中,所述PVC外护层的厚度为0.2mm。
本发明之二的上述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
先将至少一根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置于中心,再将多根无氧铜丝置于聚对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的外层,由束丝设备进行Z向一次束合形成内导体;
通过绝缘挤出设备挤出用于包覆所述内导体的内绝缘介质层,通过绝缘挤出设备挤出用于包覆所述内绝缘介质层的外绝缘介质层,形成绝缘线芯;
采用16锭铜网编织机将所述绝缘线芯紧密地附以不小于90%编织密度的编织铜网外导体;
在所述编织铜网外导体上通过采用护套挤出机,以半挤管方式紧密包覆一层PVC外护层,并经过风冷却。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的制造方法中,所述16锭铜网编织机施加8股,共128编的无氧铜丝编织外导体。
在上述的高速电梯随行电缆用超柔性射频通信电缆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内绝缘介质层和所述外绝缘介质层同心且偏心度不大于10%,所述线芯的外径为5.58±0.4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南洋-藤仓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南洋-藤仓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05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漏磁变压器的副铁芯
- 下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用电缆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