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体和电极体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54637.9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0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梅原将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4 | 分类号: | H01M2/34;H01M4/04;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贺月娇;杨晓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体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极体和电极体制造方法。一种电极体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包括正电极集电体和被设置在所述正电极集电体上的正电极混合物层。所述负电极包括负电极集电体、被设置在所述负电极集电体上的负电极混合物层、以及被设置在所述负电极混合物层上并且包含绝缘颗粒的绝缘层。包含所述绝缘颗粒的绝缘层被形成在所述负电极的宽度方向端部的侧面上,以覆盖所述端部的侧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体和电极体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体和电极体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一种,存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可通过允许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在存储和释放锂离子的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移动而被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
公开号为2013-080655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13-080655A)公开了一种与这样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相关的技术: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使用通过在电极活性材料上涂覆绝缘层而形成的电极板。在JP 2013-080655A所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不使用典型的片状隔离物(separator),而是使用绝缘层作为隔离物。在JP 2013-080655A所公开的技术中,使用绝缘颗粒作为形成绝缘层的颗粒。
如JP 2013-080655A所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那样,在绝缘颗粒被用于电极体的绝缘层的情况下,通过在负电极混合物层上直接涂覆绝缘颗粒来形成绝缘层。此时,负电极混合物层的侧面(即,负电极的侧面)保持暴露状态,未被绝缘层覆盖。因此,如果负荷被施加到电极体上,负电极的暴露部分通过与正电极集电体接触而发生短路,这样便产生问题。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的图,并且是示出在电极体被卷绕之前可用的正电极(在下文中,可被称为正电极片)和负电极(在下文中,可被称为负电极片)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电极体的沿切线XVI-XVI截取的截面图。如图15所示,电极体101包括带状正电极片110和带状负电极片120。正电极片110和负电极片120在厚度方向上层叠。
如图15和16所示,正电极片110包括正电极集电体111和被设置在正电极集电体111上(即,位于正电极集电体111的相反两面上)的正电极混合物层112。其上未设置正电极混合物层112的正电极混合物层未形成部114被设置在正电极片1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中(即,位于图15所示的正电极片110的上侧)。而且,负电极片120包括负电极集电体121、被设置在负电极集电体121上(即,位于负电极集电体121的相反两面上)的负电极混合物层122、以及被设置在负电极混合物层122上并且包含绝缘颗粒的绝缘层123。其上未设置负电极混合物层122的负电极混合物层未形成部124被设置在负电极片12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中(即,位于图15所示的负电极片120的下侧)。
如图16所示,正电极片110和负电极片120被设置为使得:正电极集电体111的正电极混合物层未形成部114和负电极集电体121的负电极混合物层未形成部124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反。而且,正电极混合物层1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负电极混合物层12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更向内的位置。此时,负电极12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125被设置为使得:当从正电极片110和负电极片120的层叠方向俯视时,与正电极集电体111的正电极混合物层未形成部114重叠。
在此方面,当绝缘颗粒被用作电极体101的绝缘层123时,绝缘层123通过在负电极混合物层122上直接涂覆绝缘颗粒而形成。因此,负电极混合物层122的端部125的侧面(即,负电极120的侧面)保持暴露状态,未被绝缘层覆盖。因此,如果负荷被施加到通过层叠正电极110和负电极120而获得的电极体101上时,负电极混合物层122的端部125可与正电极集电体111的正电极混合物层未形成部114接触(如图16中的箭头所示)。这会造成问题,因为正电极110和负电极120发生短路。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46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