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小重轨脱碳层的加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37456.5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3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涂福泉;庄羽航;赵刚;欧阳惠;胡升谋;吕杰;王云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8/20 | 分类号: | C23C8/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小 脱碳 加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减小重轨脱碳层的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在重轨相关的技术标准中,均对重轨的脱碳层深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且尽管标准要求钢轨脱碳层深度≤0.5mm,但最好还是能够控制在≤0.3mm。
目前重轨加热炉采用双蓄热式、双燃气式的加热炉,虽然蓄热式燃烧技术是一项燃料燃烧领域新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和低污染排放两大优点,能够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但是由于热值波动较大,炉内气氛不稳定,影响了对脱碳层的控制,尽管该种炉升温速度快,但降温困难,当生产中出现待轧保温或轧机故障需要快速降低炉温时,很难控制;此外,蓄热式加热炉烧嘴特有的周期换向的加热方式,造成了炉内煤气成份的频繁波动,影响炉内温度场分布,导致重轨表面脱碳层超标。为了控制重轨铸坯的表面脱碳层深度,使脱碳层深度达到要求,需要掌握脱碳层与炉内气氛、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等条件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制定操作简单、效果最优的加热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重轨脱碳层的加热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小重轨脱碳层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连铸方坯放入保温炉保温,保温温度为700~800℃,使连铸方坯的温度达到700-800℃;
(2)将步骤(1)中的连铸方坯装入步进式加热炉加热,步进式加热炉分为三段加热,包括一加热段、二加热段和均热段,控制一加热段加热炉内温度为1020℃,空燃比在0.75-0.90之间,加热时间为40min;控制二加热段加热炉内温度在1220-1240℃之间,空燃比在0.70-0.80之间,加热时间为70min;控制均热锻加热炉内温度在1280-1290℃之间,空燃比为1.80,加热时间为30min。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进式加热炉的一加热段使用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的混合煤气,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按照体积配比为1:1,混合煤气流量为95000m3/h;二加热段使用高炉煤气,煤气流量为80000-90000m3/h;均热段使用转炉煤气,煤气流量为80000-85000m3/h,一加热段、二加热段和均热段煤气压力均为8.0-9.0bar。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进式加热炉内的高炉煤气中水的含量控制低于3.0%,转炉煤气中水的含量控制低于1.9%。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加热段的加热速度为8-9℃/min,二加热段的加热速度为6-8℃/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一加热段使用保温后的连铸方坯,减少了加热时间,通过对步进式加热炉加热采用三段式加热,减小了重轨脱碳层深度,重轨脱碳废品率和改判品率得到很好的控制,经验证发现,采用本脱碳层控制技术后,实际脱碳层深度平均在0.26mm,小于0.3mm的比例达到98%,重轨脱碳废品率也得到显著的降低,因此,本发明具有使加热钢坯脱碳层深度较浅,操作简单,能源利用率高,产品的成材率高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减小重轨脱碳层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连铸方坯放入保温炉保温,保温温度为800℃,使连铸方坯的温度达到800℃;
(2)将步骤(1)中的连铸方坯装入步进式加热炉加热,步进式加热炉分为三段加热,包括一加热段、二加热段和均热段,控制一加热段加热炉内温度为1020℃,空燃比为0.90,加热时间为40min;控制二加热段加热炉内温度为1240℃之间,空燃比为0.80,加热时间为70min;控制均热锻加热炉内温度为1290℃,空燃比为1.80,加热时间为30min。
步进式加热炉的一加热段使用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的混合煤气,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按照体积配比为1:1,混合煤气流量为95000m3/h;二加热段使用高炉煤气,煤气流量为90000m3/h;均热段使用转炉煤气,煤气流量为85000m3/h,一加热段、二加热段和均热段煤气压力均为9.0bar。
步进式加热炉内的高炉煤气中水的含量控制低于3.0%,转炉煤气中水的含量控制低于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74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