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17501.0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7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聂聪;张元雨;李元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H04W28/04;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分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在用户设备和其他用户设备进行同步后,可以发送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至其他用户设备,并接收其他用户设备发送的资源信息表,对于每个用户设备来说就可以基于自身的资源信息表和其他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来分配资源,而又因为资源信息表可以反映出相对应的用户设备对D2D通信的资源需求,所以每个用户设备在基于自身的资源信息表和其他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进行资源分配时可以避开其他用户设备需求的资源,降低用户设备之间占用相同资源的概率,进而降低资源碰撞问题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D2D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D2D(Device to Device,终端直连)通信技术是在3GPP(the 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中引入的通信技术,其是指在不需要经过eNodeB(Evolved Node B,基站)中转的情况下,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通信,因此基于D2D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和网络的吞吐量,并且由于D2D通信技术不需要经过基站的转发,还可以减少时延。
目前D2D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网络覆盖内,边缘覆盖,以及网络覆盖外这三个场景。对于D2D通信技术来说其通信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其中方式一是出于连接状态下的UE,通过向eNodeB发送资源请求来获取D2D通信的资源。方式二是UE从资源池中自主地选取D2D通信的资源。对于上述三个场景来说,其采用不同方式来获取资源,具体如下:
网络覆盖内的应用场景中UE通过方式一来获取D2D通信的资源;边缘覆盖的应用场景中,UE通过方式二来获取D2D通信的资源,且资源池的配置来自于eNodeB的配置,因此对于网络覆盖内和边缘覆盖两种应用场景,基站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资源的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保证通信的质量。而对于网络覆盖外的应用场景中UE会使用方式二来获取D2D通信的资源,且资源池来自于预配置的资源,使得UE获得的资源不会得不到eNodeB的协调而出现资源碰撞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覆盖外的应用场景来说,UE采用方式二获取D2D通信的资源是无法保证通信质量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网络覆盖外的应用场景中UE之间获取的资源出现资源碰撞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中,所述用户设备与其他用户设备处于终端直连通信技术的网络覆盖外的应用场景中,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用户设备和所述其他用户设备进行同步;
发送所述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至其他用户设备,并接收其他用户设备发送的资源信息表,其中所述资源信息表用于指示相对应的用户设备对终端直连通信的资源需求;
基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和其他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资源。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和其他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资源,包括:
当检测到子帧i中有空余的物理资源块时,判断子帧i中的剩余频域资源k是否大于等于每个用户设备每个子帧能传输的最大物理资源块数目r以及判断最大物理资源块数目r是否大于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需用资源,其中0≤i<L,L为时域资源池的子帧数目;
当判断出剩余频域资源k大于等于每个用户设备每个子帧能传输的最大物理资源块数目r,且判断出最大物理资源块数目r大于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需用资源时,基于子帧i中已经占用的物理资源块数目和所述用户设备的需用资源,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资源,并对所述子帧i的物理资源块信息和所述用户设备的资源信息表进行更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75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