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枪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77825.6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66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周强;陆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瑞海英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02 | 分类号: | A61B18/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姜佩娟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冰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治疗枪。
背景技术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术后疼痛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轻视,它不但使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可带来焦虑、恐惧、失眠,产生无助感。目前疼痛的护理措施主要有药物止痛(吗啡、哌替啶)、镇痛泵止痛。以上两种方式,连续使用肯定会影响术后胃肠道蠕动和排尿功能的恢复,而且长期依赖药物,副作用大。
慢性疼痛,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神经冷冻疗法,是利用冷冻探头产生极低温度(-80℃~-100℃),低温生物效应使相应部位的神经末梢髓鞘变性而失去传导功能而达到止痛目的。优点:产生可复性病变,很少发生神经炎,设备费用较射频神经松解术少。缺点:产生暂时神经阻滞,需重复进行冷损伤;冷探头较大,经皮的过程会不舒服;阻滞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冰球与神经的贴近程度。
射频热凝损伤方法也可以治疗慢性疼痛,射频热凝疗法是利用可控温度作用于神经节、干、根等部位,利用不同神经纤维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选择性地阻断传导痛觉的Aδ、C纤维而达到既缓解疼痛又保留局部触觉的目的。与化学性神经破坏疗法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①损伤灶的大小可被精确控制;②可精确监测损伤温度;③借助于电刺激试验和阻抗监测可准确放置穿刺针;④大多数操作可在轻度镇静或局麻下完成。⑤多数热凝损伤即迅速恢复,残留症状较少;⑥正确操作下,并发症及副作用发生率低;⑦如疼痛症状复发,可重复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缺点:设备昂贵;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及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扭伤或挫伤后,由于小血管破裂,血液渗入周围组织而出现肿胀,肿胀压迫神经末梢还带来疼痛。而冷敷使血管收缩以阻断这一病理过程。待冷敷停止后,血液恢复正常时,受损部分机体已进行了修补及产生凝血,因而减轻了局部发青及肿胀。目前最长用的方法是利用冰块进行冷敷,治疗周期长,恢复效果慢。
冷冻治疗疼痛,在国内是70年代兴起的,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全国许多医院形成热点。但自1990年以来,冷冻疗法逐渐陷入低谷,其原因是近年来另一些新技术在临床的兴起及广泛应用,如激光、微波、射频、伽马刀等逐渐取代冷冻治疗。目前国内冷空气疗法由传统冰敷疗法演化而成,对身体的局部部位进行降温,使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并降低细胞的活力和代谢,从而消除炎症。此方式周期长,并且冷疗治疗后局部组织可能会出现疼痛。而且普通冷疗冷却至(最多)12℃至少需要20分钟,恢复时间长达60分钟,由于长时间处于低体温,会出现破坏细胞的可能性。
基于医疗临床研究,只有达到-69℃以下的冷疗方可以成为独立的治疗措施。-69℃以下的冷空气有“温度冲击”效应,促使人体产生神经反馈激励,诱发深层血管的收缩-深度舒张反应,从而快速地排除炎症。而国内目前的二氧化碳冷冻疗法只局限于普通的升华过程制冷或利用蒸发过程制冷法,只可以达到最低-42℃到-32℃之间,无法达到-69℃以下。
国外,利用高压二氧化碳来完成冷冻治疗是一种创新的镇痛治疗方法,该理论在行内引起了业者的关注。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冷疗技术,这种治疗所导致的快速、接近于马上实现的皮肤降温会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脊髓束传导至中枢神经,诱发人体应激反应。具体而言,就是在首次血管收缩之后中枢神经调节激发深度的血管舒张。这种血管舒张可以移除炎症介质,例如血清素、前列腺素、组胺、细胞分裂素等。这样可以使导致水肿以及血肿的炎症介质数量快速减少。同时,炎症导致的血管渗透失调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恢复正常,从而使炎症介质被再吸收并通过静脉系统移除。从中可以看到,该冷冻治疗模式不是一种单纯地通过冷却进行的症状疗法,而是一种神经反射性疼痛治疗方法,是一种直接针对病源、缓解疼痛源头的治疗手段。目前该技术很快地在物理治疗师,风湿学家以及运动员中获得支持。然而,目前关于这项技术的科学有效性数据比较缺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瑞海英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瑞海英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78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电凝镊系统
- 下一篇:骨科内固定钢板塑形工装及塑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