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探针阵列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76188.0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1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谢莉;鞠勇;袁海文;杨晓洪;张月魁;陆家榆;罗晓川;葛瑞祎;吕建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9/24 | 分类号: | G01R2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探针 阵列 空间电荷 密度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探针阵列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传感单元、处理单元和底座;所述处理单元置于传感单元下方且与底座相连。所述传感单元采用探针阵列,所述探针阵列包括阵列框架和电位探针;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探针阵列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基于探针阵列,获取空间电位,采用高斯定理计算出该空间的电荷密度,电位探针采用感应型或振动型,提高测量精度和装置的稳定性,能较好的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探针阵列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随着我国电力开发,西南地区将有大量的电力需要远距离输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而采用直流输电能够有效地节约线路走廊,有助于改善网络结构、减少输电瓶颈和实现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建设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直流输电工程由换流站、输电线路和接地极组成,这三部分的电磁环境是直流输电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中必须考虑的重大技术问题。
空间电荷密度是考量电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流输电线路运行时,导线电晕产生的电荷会在空间扩散,因而空间中充满带电离子。再者,直流输电线路的地面合成电场有两部分电荷产生。直流输电线路导线上的电荷产生的电场称为标称电场,空间电荷及离子产生的电场称为离子流场,标称电场与离子流场叠加形成合成电场。在多数研究中,电场和离子水平被看成是相对不变的,但是由于天气的影响,风速、风向的变化,导致直流线路附近的电场强度、离子流密度和空间电荷分布不断变化,空中电荷的积累会产生对地的电位差,从而影响地面合成场强的大小。在导线电晕发展程度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空间电荷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地面合成电场的场强最大值可达标称场强的2-3倍。为了控制地面合成电场的大小,对空间电荷的测量不可或缺,但我国还不存在可适用于直流线路环境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仪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探针阵列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基于探针阵列,获取空间电位,采用高斯定理计算出该空间的电荷密度,电位探针采用感应型或振动型,提高测量精度和装置的稳定性,能较好的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探针阵列的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传感单元、处理单元和底座;所述处理单元置于传感单元下方且与底座相连。
所述传感单元采用探针阵列,所述探针阵列包括阵列框架和电位探针;
所述探针阵列为四个长方体组合结构,每个长方体顶点处设有电位探针,且每两个长方体结合的结点处共用电位探针,共18个电位探针;
阵列框架为空心圆柱管,所述空心圆柱管内部布置信号传输屏蔽线,电位探针测量的空间电位通过信号传输屏蔽线传输给处理单元。
所述电位探针采用感应型电位探针或振动型电位探针。
所述感应型电位探针包括感应球壳、金属球和分压电阻;
所述金属球位于感应球壳的中心,所述分压电阻位于信号传输屏蔽线上,且位于空心圆柱管内部;信号传输屏蔽线一端连接金属球,另一端连接处理单元。
所述振动型电位探针包括采集管、振动感应片和预处理单元;
振动感应片和预处理单元均位于采集管内,所述振动感应片感应采集管处的空间电位,所述空间电位通过预处理单元进行放大处理后,传输给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包括屏蔽盒、信号调理电路、滤波电路、信号隔离电路、A/D转换电路、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通信电路;
所述信号调理电路、滤波电路、信号隔离电路、A/D转换电路、控制电路和通信电路均位于屏蔽盒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61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