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振器底阀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19587.3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0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何洪波;严茂;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 |
代理公司: | 成都元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4 | 代理人: | 宋锦宏 |
地址: | 610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振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减振器底阀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主机厂对车用减振器的性能和品 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减振器中通常采用的复合型充气式双向液压减振器阀 系结构,能调试出主机厂要求的阻尼力,使减振器能达到很好的减振效果,同 时也能较好地消除外特性畸变,实现较好的声振舒适(NVH)性能,因此要提 升减振器的减振效果,需要对减振器阀系结构进行不断的调试。现有的减振器 底阀组件通常由阀座和阀片组成,通过底阀组件上阀片的开合来调整阻尼力, 由于底阀组件结构比较复杂,阀座和阀片之间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导致对 底阀组件的加工和装配提出了很好的要求,进而增加了底阀组件的加工和装配 难度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减振器底阀组件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 一种可有效改善减振器性能,降低加工和装配难度的减振器底阀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一种减振器底阀组件,包括阀座、设 置在阀座左侧的流通阀片和设置在阀座右侧的可调阀片,所述阀座上分别在其 左右两侧设置有两层阀线,分别为外阀线和内阀线,其中左右两侧的外阀线高 度要分别大于其内阀线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阀座左右两侧外阀线与内阀线之间的高度差为0.1-0.2mm。
更进一步地,左侧外阀线和内阀线端面及右侧外阀线端面宽度均小于1mm。
更进一步地,左侧外阀线和内阀线端面及右侧外阀线端面宽度均为0.4mm。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1)在底阀组件中阀座的外阀线和内阀线之间设置一定的高度差,避免了原 先阀座在加工过程中,因加工误差外阀线高度低于内阀线高度,阀片装配后阀 片与外阀线之间存在装配间隙导致产品性能一致性不好、合格率低等质量问题, 提高了底阀组件的质量和产品合格率;同时通过调整外阀线与内阀线之间的高 低差,以调整阀片安装时作用在阀片上的预紧力,从而满足减振器对各种不同 力值的要求,提高了减振器的性能,使车辆能适应不同的路况。
2)通过对阀座上阀线端面的宽度进行改进,减小阀线端面的宽度,解决了 原先底阀组件中由于阀片和阀线端面接触面积大,阀片与阀线端面之间的油液 作用粘滞性强,所导致的减振器对外来冲击反应迟缓的问题;而减小阀线端面 宽度可减小阀片与阀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阀片与阀线端面之间的油液作用粘 滞性减弱,提高减振器对外来冲击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了减振器的减振性能, 增加了车辆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底阀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底阀结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底阀结构右视图。
图4是图3中A-A向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I处局部示意图。
图6是图4中Ⅱ处局部示意图。
图中:1、阀座,2、流通阀片,3、可调阀片,4、弹簧,5、铆钉,6、左 侧外阀线,7、左侧内阀线,8、右侧外阀线,9、右侧内阀线;
H1为左侧内阀线高度,H2为左侧外阀线高度,H3为右侧内阀线高度,H4 为右侧外阀线高度,H5为左侧外阀线与内阀线之间的高度差,H6为右侧外阀线 与内阀线之间的高度差,W1为左侧外阀线端面宽度,W2为左侧内阀线端面宽度, W3为右侧外阀线端面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95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液压机械冲程止挡装置的液压悬挂阻尼器
- 下一篇:盘式制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