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辣木叶茶的加工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815552.2 申请日: 2015-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5558178A 公开(公告)日: 2016-05-11
发明(设计)人: 林宗铿;苏金强;陈振东;杨俊杰;张天翔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23F3/34 分类号: A23F3/34
代理公司: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代理人: 李雁翔;游学明
地址: 363000 ***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辣木叶茶 加工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茶叶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辣木又称为奇树、鼓槌树等,是一种神奇的热带、亚热带多功能植物,属辣木科辣木 属,原产于非洲东北部、印度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地。辣木营养丰富而全面,是目 前已发现的最好的植物蛋白、维生素、叶酸、泛酸、钙、铁、硒等多种营养素的来源,具 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和保健功效。在国外,辣木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2012年,辣木叶被 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

新鲜辣木嫩梢可以鲜食,但保鲜时间短,成熟辣木叶片口感较差且有青味,不适宜鲜 食。采用制茶工艺进行辣木叶茶制作,可丰富辣木叶的利用方式,提高辣木叶的利用价值。 但现有的制作方式影响辣木叶茶的品质与口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辣木叶茶的加工方法。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辣木叶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鲜叶采摘,采摘辣木新鲜成熟叶片,不带叶柄和小叶柄,也不含有辣木花及辣木 梗;

2)、萎凋,将采摘下的鲜叶摊放在阴凉、干燥且通风的水泥地面或在萎凋槽上,摊放 厚度为4-6cm,摊放时间为2-3小时;

3)、做青,将萎凋好的鲜叶放入摇青机中,进行第一次摇青,时间为4-6分钟,至青 味略显,取出摊凉1-2小时,手摸鲜叶回软,进行第二次摇青,时间为10-15分钟, 至青味浓郁时,取出摊凉1-2小时,等青叶回软,进行第三次摇青,时间为30-40分 钟,至青味消退,果香味显现时取出,摊凉至青叶手握成团、松手易散开为宜,时间 为18-30小时,凉青后进行堆青发酵,时间为2-3小时,堆青期间温度控制在35℃-40℃;

4)、杀青,将做青过的辣木叶投放到滚筒式杀青机中,杀青温度为240℃-260℃,杀 青时间为3-5分钟;

5)、揉捻,将杀青后的辣木叶包好放在揉捻机中,进行四次揉捻,第一次时间为1.5-2.5 分钟,轻压,然后散包,第二次时间为2.5-3.5分钟,也是轻压,然后散包,第三次时 间为4.5-5.5分钟,适当重压,然后散包,第四次时间为为4.5-5.5分钟,也是适当重压, 通过不断地揉捻、散包,直至成条索状,取出解块;

6)、干燥,将解块好的辣木叶茶放入烘干机中,65-75℃,烘干处理时间为115-125分 钟,直到含水量达到要求,取出,放在阴凉的架子上摊凉、散气7-10天;

7)、提香,将散气过的辣木叶茶进行筛选,去碎末,然后放入提香机中,85±2℃,提 香10-15分钟;

8)、包装。

步骤4)杀青在揉捻机的每次投放量为3±0.5kg。

步骤6)的含水量要求为3%-5%。

现有的辣木叶茶多采用绿茶或红茶制作工艺,制作工艺中多无“做青”这一道工序,使 得制作出来的辣木绿茶多带有青味,而辣木红茶通过高温烘焙去除青味,但长时间高温烘 焙破坏了辣木叶的营养成份,影响了辣木叶茶的品质。

本发明借鉴闽南乌龙茶的加工技术,在制作辣木叶茶过程中,使用了“做青”这一道工 序。在以摇青、凉青交替多次反复的工艺过程中,不仅低沸点的青臭气成分得以挥发,而 且芳香成分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沸点的成分比例不断加大,以至出现浓郁 的果花香特征。再通过堆青发酵,使得辣木叶茶的营养更为丰富且口感香纯,茶汤颜色金 亮。在烘干过程中,不使用100℃以上的高温,避免高温对辣木叶营养成份的破坏,较大 程度地保留了辣木叶的原有营养成份。利用上述技术方案制作出来的辣木叶茶在茶叶叶色 上保持了青绿色,但无青味,茶汤金黄色、营养丰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茶叶及茶汤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春季辣木叶茶的加工方法,依次包括鲜味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提香和入库等步骤。

所述的鲜叶采摘步骤包括,采摘辣木新鲜成熟叶片,不带叶柄和小叶柄,也不含有辣 木花及辣木梗;

所述的萎凋步骤包括,将采摘下的鲜叶摊放在阴凉、干燥且通风的水泥地面或在萎凋 槽上,摊放厚度为3cm左右,期间翻堆3-4次,摊放时间为3小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55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