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2401.0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2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郑述河;王玉清;孙同秋;张凯;付壤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G22/00;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2566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水处理 海水 养殖 系统 | ||
1.一种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养殖池、排污口、排污管,所述养殖池底部设排污口,排污口连接排污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物排放机构和循环水排放机构,所述的排污管通过三通分别与污物排放机构和循环水排放机构相连接,所述的循环水排放机构连接循环水处理机构,所述的循环水处理机构包括氧化蓄水池、初级生物净化池,微生态净化池,尾水由循环水排放机构排入氧化蓄水池,经充分氧化和沉淀后,流入初级生物净化池;经生物净化池净化后进入微生态净化池内用微生态处理,水质达标后被重新利用,实现养殖用水的全循环利用;
具体方法包括:首先,非排污状态下,提升防逃罩,池底大型污物在增氧动力作用下旋入防逃罩内,排污时放下防逃罩,随后先打开污物排放开关,开始排污,富集至池塘中心的污物排出,通过排污口进入排污管,随后通过三通经由污物排放管进入污物排放井,并由污物排放井排入污物处理机构,实现污物单独回收处理,污水污物通过排污3分钟后,排污口出水变清,关闭污物排放开关,再打开循环水排放开关,排出的循环水经循环水排放管进入循环水排放井,随后排入蓄水池,经循环水处理机构处理后,再次利用;所述初级生物净化池为一面积较大的池塘,池塘每3-5亩安装叶轮式增氧机1台,生物净化池具有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水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底层播撒滤食性贝类以实现深层次净化;所述的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具体为上层移植江蓠、石莼,池底移植轮叶黑藻大型藻类,所述的滤食性贝类包括毛蚶、牡蛎,所述的滤食性鱼类包括梭鱼,微生态净化池每3-5亩安装叶轮式增氧机1台,芽孢杆菌1kg/亩、乳酸杆菌500ml/亩、硝化细菌1kg/亩、EM菌3kg/亩、光合细菌3kg/亩交替使用,通过生物净化,达到养殖用水标准,继续循环利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生物净化池为一面积较大的池塘,池塘每3-5亩安装叶轮式增氧机1台,生物净化池具有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水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底层播撒滤食性贝类以实现深层次净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具体为上层移植江蓠、石莼,池底移植轮叶黑藻大型藻类,所述的滤食性贝类包括毛蚶、牡蛎,所述的滤食性鱼类包括梭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态净化池每3-5亩安装叶轮式增氧机1台,用芽孢杆菌1kg/亩、乳酸杆菌500ml/亩、硝化细菌1kg/亩、EM菌3kg/亩、光合细菌3kg/亩交替使用,通过生物净化,达到养殖用水标准,继续循环利用。
5.如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水排放机构包括循环水排放管和循环水排放井,循环水排放管连接循环水排放井,循环水排放井设循环水排放开关,所述的循环水排放井连接循环水处理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物排放机构包括污物排放管和污物排放井,污物排放管连接污物排放井,污物排放井设污物排放开关,所述的污物排放井连接污物处理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排罩、防逃罩、所述的增排罩和防逃罩位于排污口上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循环水处理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污物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系统的养殖产品为鱼、虾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未经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24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