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26998.8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姝;王晓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10/14 | 分类号: | C08F210/14;C08F210/18;C08F210/02;C08F210/06;C08F210/08;C08F236/20;C08F23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3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官能 烯烃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烯烃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
背景技术
聚烯烃是烯烃经过加聚反应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这类有机聚合物通常由许多相同 或不同的简单烯烃分子(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 戊烯等α-烯烃以及某些环烯烃)聚合形成。常见的聚烯烃有聚乙烯、聚1-丁烯等。
由于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容易加工成型,综合性能优良,因此是一类产量最大, 应用十分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在农业、包装、电子、电气、汽车、机械、日用杂品等方 面有广泛的用途。
官能化的聚烯烃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拓宽了聚烯烃的应用范围,在实际工业 生产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耐油性能好、耐高温、并且具有一定 的弹性和强度,适用于汽车发动机配件的制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包括至少一种的α-烯烃共聚单 体和至少一种的挠性二烯共聚单体,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和挠性二烯共聚单体的摩尔比 为7-8∶2-3。
优选的,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为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 4-甲基-1-戊烯和/或1-十二碳烯。
优选的,所述挠性二烯共聚单体为7-甲基-1,6-辛二烯、7-甲基-1,6-壬二烯、5- 甲基-1、5-庚二烯、1、3-己二烯、1,4-己二烯、4-异丙烯-1-环己烯和/或4-乙烯-1- 环己烯。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弹性优于传统的氯丁二烯和丁腈橡胶,并且强度超出 现产品的43%-56%,更适用于发动机配件的制造,适用于工业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包括至少一种的α-烯烃共聚单体和至少一种的 挠性二烯共聚单体,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和挠性二烯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为7.5∶2.5。
优选的,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为乙烯、丙烯、1-十二碳烯,所述乙烯、丙烯、1-十 二碳烯的摩尔比为1∶1∶1.5。
优选的,所述挠性二烯共聚单体为7-甲基-1,6-壬二烯、5-甲基-1、5-庚二烯、1、 3-己二烯、1,4-己二烯、4-乙烯-1-环己烯,其中7-甲基-1,6-壬二烯、5-甲基-1、5- 庚二烯、1、3-己二烯、1,4-己二烯、4-乙烯-1-环己烯的摩尔比为1∶1∶1.5∶2∶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包括至少一种的α-烯烃共聚单体和至少一种的 挠性二烯共聚单体,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和挠性二烯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为8∶2。
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为乙烯、丙烯、1-丁烯,其中乙烯、丙烯、1-丁烯的摩尔比为 1∶1∶1。
所述挠性二烯共聚单体为7-甲基-1,6-辛二烯、5-甲基-1、5-庚二烯、1、3-己二烯、 4-异丙烯-1-环己烯,其中7-甲基-1,6-辛二烯、5-甲基-1、5-庚二烯、1、3-己二烯、 4-异丙烯-1-环己烯的摩尔比为1∶1∶1.5∶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包括至少一种的α-烯烃共聚单体和至少一种的 挠性二烯共聚单体,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和挠性二烯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为7∶3。
优选的,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为乙烯、1-十二碳烯,其中乙烯、1-十二碳烯的摩尔 比为1∶2。
优选的,所述挠性二烯共聚单体为7-甲基-1,6-辛二烯、1、3-己二烯、1,4-己二 烯、4-乙烯-1-环己烯,其中7-甲基-1,6-辛二烯、1、3-己二烯、1,4-己二烯、4-乙烯 -1-环己烯的摩尔比为1∶2∶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官能化聚烯烃材料,包括至少一种的α-烯烃共聚单体和至少一种的 挠性二烯共聚单体,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和挠性二烯共聚单体的摩尔比为7∶3。
优选的,所述α-烯烃共聚单体为乙烯、丙烯、4-甲基-1-戊烯,其中乙烯、丙烯、 4-甲基-1-戊烯的摩尔比为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未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269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