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猪饲料适口性的复合甜味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78503.9 | 申请日: | 2015-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6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祝丹;程远芳;张金伟;陈仲建;邓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邹翠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猪饲料 适口 复合 甜味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猪饲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猪饲料适口性的复合甜味剂。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优质饲料原料资源普遍缺乏,乳仔猪饲料中奶制品及动物蛋白原料的添加量远低于欧美水平,因此国内乳仔猪饲料适口性普遍较差,进一步容易引起乳仔猪采食量低、生长性能差、死亡率高等一系列问题,是限制生猪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解决乳仔猪料适口性普遍偏低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改善原料的结构,如增大乳清粉、鱼粉、血浆蛋白粉等优质原料的使用,同时用有机来源的微量元素替代无机微量元素等,但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使用调味剂,目前国内主要采取添加以糖精钠为主的人工甜味剂,或者配合香味剂,在乳仔猪料中使用,成本较低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适口性。人工甜味剂主要利用乳仔猪对甜味的偏好,能有效提高饲料适口性和动物采食量,但目前饲料用人工甜味剂配方较为单一(仅有糖精钠、新橙皮甙二氢查尔酮两种),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比较有限。
200710156598.3,名称为“一种固体分散速溶糖精钠微囊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由下列原料溶于水后再经喷雾干燥制成:糖精钠100~200质量份,增效剂0.2~10质量份,香精1~5质量份;所述增效剂为下列之一或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①新橙皮甙二氢查耳酮、②氯化钠、③谷氨酸钠。
201210126785.8,名称为“一种提高仔猪采食量的组合物”的发明专利申请,所述组合物每1kg中含以下成分:丁酸钠50-200克、糖精钠30-120克、谷氨酸钠50-200克、双乙酸钠20-80克、载体400-850克。
以上专利配方中均包含糖精钠和谷氨酸钠,但不含氢离子供体,没有刺激动物唾液分泌的作用,导致调味剂的呈味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国内乳仔猪饲料优质饲料原料缺乏、调味剂作用效果有限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猪饲料适口性的复合甜味剂。该甜味剂根据乳仔猪味觉呈现的基本原理,利用甜味、鲜味、酸味在动物味觉呈现中的协同增效作用,合理配比糖精钠、谷氨酸钠及柠檬酸,达到甜、鲜、酸味互作增效的效果,显著改善乳仔猪饲料的适口性,提高乳仔猪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猪饲料适口性的复合甜味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糖精钠0.02-0.03份、谷氨酸钠0.05-0.1份、柠檬酸0.2-0.5份。
本发明使用谷氨酸钠作为鲜味剂和糖精钠甜味剂进行协同增效,其理论基础为:甜味受体基因有T1R2和T1R3基因,甜味由T1R家族的T1R2和T1R3联合调节;鲜味受体基因有T1R1和T1R3基因,鲜味由T1R家族的T1R1和T1R3联合调节。利用甜味和鲜味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将上述配比的谷氨酸钠和糖精钠进行同时添加到乳仔猪饲料中,较单一添加上述两种物质能显著提高动物的甜味和鲜味感知,协同提高饲料适口性。
本发明基于甜味和鲜味的增效机理,采用糖精钠和谷氨酸钠,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酸味剂的使用。使用柠檬酸作为有机酸氢离子供体,在口腔pH环境下,释放适度的氢离子产生酸味味觉,结合味觉的对比机理,增加了甜味和鲜味的味觉丰富程度,如哺乳动物对于酸奶中甜味和酸味综合口感更加偏好,本发明甜味剂的口感更丰富,仔猪偏好性更强;
另一方面,柠檬酸有助于提高甜味剂和鲜味剂的呈味效率。所有味觉物质的呈现,必须通过溶解于液体中,再与相应味觉受体结合,从而通过神经信号的传导产生味觉。由此可见,溶解效率是呈味效率的关键,这也是饼干、馒头等食品在蘸水后味觉感受更甜的原因。本发明通过大剂量柠檬酸的添加,持续温和地在口腔释放氢离子,从而增加动物口腔唾液的分泌,大大增加了甜味剂、鲜味剂及饲料中呈味物质的溶解,提高了甜味剂的作用效率。
本发明的复合甜味剂在每吨乳仔猪饲料中的用量为200-600g。
本发明所述的柠檬酸为未经包被的柠檬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85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