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47903.3 | 申请日: | 201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8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尤新军;董玉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新军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10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1 山东省临***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浓度 降解 废水 处理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地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制剂。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成为味精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味精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量大,味精发酵液经等电提取谷氨酸后排放的母液具有CODCr高、BOD5高、菌体含量高、硫酸根(改用硫酸调pH前为氯离子)含量高、氨氮含量高及pH值(1.5-3.2)低“五高一低”的特点。是一种治理难度很大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由于不能有效地治理味精废水,不少味精厂被列入全国重点污染源单位之列,味精废水的治理已经成为制约味精生产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一方面:味精的提取通常采用等电-离交法,通过加入浓硫酸调节等电点使谷氨酸结晶出来,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铵废液,给废液处理带来了极大地困难,对环境、水源造成了直接的危害。
另一方面:味精工业也是我国发酵工业中的最大污染源,据统计,每吨味精产品产生高浓度废水15吨左右。味精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严重,是行业突出的共性问题。发酵废母液或离交尾液是味精生产行业的主要污染源。
谷氨酸提取废水中含有的大量菌体,它是一种单细胞蛋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干燥后菌体蛋白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谷氨酸废弃菌体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85.8%总氨基酸含量为78.77%,高于目前蛋白酶解物常用的原料豆粕、酵母等。其氨基酸种类和配比都比较齐全,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核酸、多糖等其他营养物质。且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所加入糖类物质与谷氨酸一起经过发酵后会生成低聚异麦芽糖。谷氨酸发酵产生高浓度废水经过超滤膜过滤后进行双极性膜电渗析进行脱盐处理,脱盐后的废水可用于制取肥料,得到的脱盐后的清液含有大量的低聚异麦芽糖。这些有用物质白白排放,每年造成大量的损失浪费。
据报道,每生产1t味精,大约要排出10-15吨提取谷氨酸后的母液,全国每年要排放1000万吨这种高浓度有机废水。不仅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而且制约了味精行业的发展。虽然味精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及有关的大专院校都对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成熟的成套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的问题是一次性投资过大,或者日常运行费用过高,多数味精厂无法承受,不得不长期维持超标排放的现状。
因此,研究一种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发酵废水的环保工艺,以减少废水污染、变废为宝,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味精废水的生物制剂,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操作简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要求,同时减少了废液排放,减轻了污水处理负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味精废水进入预厌氧池UASB,控制一定的水力停留时间,出水进入沉淀池;
(2)沉淀池添加生物制剂深度处理;
(3)生物制剂处理后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浓缩、脱水,经压滤之后外运处理,上清液经清水池后进行外排。
所述生物制剂,其包括下列重量份的原料:
好氧反硝化菌12-15份、多粘类芽孢杆菌12-15份、黑曲霉10-12份、红球菌10-12份、粪产碱杆菌9-10份、砖红链霉菌7-10份、白色假丝酵母7-10份、亚硝化菌5-7份。
所述好氧反硝化菌为好氧反硝化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ATCC 35512。
所述多粘类芽孢杆菌为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CGMCC NO.2377(参见CN101519639A);
所述黑曲霉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TCC6275;
所述红球菌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CGMCC NO.6924(参见CN104140935A);
所述粪产碱杆菌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ATCC 31555;
所述砖红链霉菌为砖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lateritius)ATCC 19913;
所述白色假丝酵母为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ATCC 10231;
所述亚硝化菌具体为亚硝化菌(Nitrosomonas europaea)ATCC 197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新军,未经尤新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79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