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量化和资源化中水回用零排放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87664.7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6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宋岱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美富特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水 中水回用 浓缩液 回用 卷式 处理工艺 蒸发系统 减量化 零排放 资源化 产水 浓缩 软化预处理 蒸发冷凝液 产水效率 分离浓缩 钙镁离子 结晶处理 生化出水 剩余固体 运行成本 有效地 总硬度 填埋 原水 固化 废水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量化和资源化中水回用零排放处理工艺,包括:(1)原水废水经软化预处理,达到钙镁离子浓度均<100mg/l,总硬度<200mg/l;(2)出水进入卷式RO膜器进行第一次分离浓缩,其产水收集回用;(3)卷式RO膜器的浓缩液出水进入SuperRO系统进行第二次浓缩,其产水收集回用;(4)SuperRO系统的浓缩液出水进入蒸发系统进行固化结晶处理,其蒸发冷凝液收集回用,剩余固体外运处理或填埋处理。本发明基于特种膜技术对现有的中水回用工艺进行改进,通过卷式RO膜器和SuperRO系统对生化出水进行两次浓缩,大大提高了产水效率,并且出水浓缩液浓度的增加也降低了蒸发系统的处理难度,有效地降低了各个工序的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废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的是一种减量化和资源化中水回用零排放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SL368-2006《再生水水质标准》中对再生水用途各项指标的规定,除对常规的COD、色度、SS等指标有要求外,对TDS也有指标要求。
常规的生化+物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污水中的CODcr和氨氮等指标,但是无法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性盐类。如果这类水投入生产回用,即使初期盐分指标能满足回用要求,随着循环回用次数增加,盐分累积不能满足回用水质要求。
因此,从根本上实现中水资源化回用和零排放,除了有机污染物,还必须解决盐的去除问题。膜技术采用物理分离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离精度,与蒸发工艺相结合,逐渐被用于中水回用零排放中。从80年末开始,膜法水处理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Membrane,简称RO)就是除盐处理工艺的膜法水处理工艺之一。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或小分子物质的选择透过性,以膜两侧静压为推动力,而实现的对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膜过程。
反渗透是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产水水质高、运行成本低、无污染、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等诸多优点 ,而成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以及纯水制备的最节能、最简便的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化工、食品、海水淡化等诸多行业。
目前常规的处理过程是,生化处理后的废水,采用卷式RO进行过滤,RO产水水质优异,能满足大多数工业生产用水标准,RO浓缩液(浓水)通过蒸发的方式,将RO浓液残留盐、有机物质等以固废的形式从废水分离出。由于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可挥发有机物含量很低,因此蒸发冷凝水品质也较好,能满足大多数工业生产用水标准。
由于需回用或零排放的中水(生化出水)水质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残留一些难处理有机物质,一般CODCr在100~500mg/L;
2、已经经过生化+物化等处理,可再生化性差;
3、常规处理某些工段引入外来物质,盐分较高。
卷式反渗透自身结构特点,虽然具有优异的脱盐效果,但是抗污染不高和操作压力有限,针对一般的中水,经过较为苛刻的预处理后,只能达到55%~65%的回收率,即剩余35%~45%的浓缩液。而剩余的浓缩液要做到零排放,需要进行蒸发处理,蒸发量较大。
蒸发工艺存在的弊端:高投资(2万元/吨水,双相钢以上材质)、高能耗( 60元/吨水。0.4吨鲜蒸汽/吨水,150元/吨鲜蒸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环保、运行成本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中水回用零排放处理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量化和资源化中水回用零排放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原水废水经软化预处理,达到钙镁离子浓度均<100mg/l,总硬度<20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美富特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美富特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7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