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清洁智能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8117.1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74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蒋华麟;陈萍华;厉梦琳;张为波;田磊;黄志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B01J20/34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洁 智能 吸附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清洁智能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加剧,许多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它们存在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具有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目前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包括化学法、生物法、吸附法等。吸附法以其运行管理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已成为环境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废水治理技术之一。
通常吸附剂对被吸附物是起富集作用,并没有破坏被吸附物。因此,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脱吸附,则可实现被吸附物的回收。很多环境污染物,其本身也是有用的化工产品或原料,对其富集回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有效的脱吸附还可清洁已经使用了的吸附剂,可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及重复利用,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吸附剂的脱吸附性能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
目前使用的脱吸附方法大多是一些条件剧烈、耗时耗能的过程,比如用强酸碱处理、高盐处理、高温处理、大量有机溶剂清洗等。这些处理过程本身可能就会对环境重新造成污染。因此,探索简单、高效、成本低廉的吸附材料脱吸附方法一直是吸附材料领域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技术背景,我们发展了一种仅需紫外/可见光照射,无需其它任何高温、强酸碱、有机溶剂等苛刻条件,即可实现脱吸附的智能吸附材料。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廉,在吸附材料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所涉及方法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的自清洁智能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如下手段实现:
(1)将钛酸正丁酯缓慢滴加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保持混和体系温度为50-55℃,控制滴加时间为3-4h;
(2)氧化石墨烯与钛酸正丁酯的质量比为:1:75;
(3)钛酸正丁酯滴加完毕后,温度升高至80-85℃,pH值调节为9.8-10.2;
(4)钛酸正丁酯与氧化石墨烯反应完毕后,滴加聚乙烯亚胺水溶液,其浓度为20-40 mg/mL,加入后保证聚乙烯亚胺: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3:1;
(5)反应完毕后,混和液体系室温下静置一天及以上,清洗至中性后冷冻干燥收获产品。
所获材料,吸附4-硝基苯酚饱和后,用去离子水配成1g/L的分散液,室温下在300 w氙灯发射的紫外/可见光下搅拌3h及以上,可实现脱吸附。
本发明的优点是所获材料对重要有机污染物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并且吸附饱和的材料在紫外/可见光下有很好的自清洁脱吸附的性能,在吸附剂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得产品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图(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
图2为实施例1所得产品吸附4-硝基苯酚饱和后在紫外/可见光下的脱吸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采用常规报道的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将1 g制备好的氧化石墨烯在200 mL去离子水中超声剥离2 h,然后用大约4000r的转速离心,留下溶液,即得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将钛酸正丁酯缓慢地滴加入上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使得氧化石墨烯与钛酸正丁酯的质量比为1:75,控制体系温度在50℃,加入时间控制在3.5 h左右。加完后,升高温度至80℃,溶液用NaOH调节至10,持续强烈搅拌约2 h,所得产品自然降温至室温。最后加入30 mg/mL聚乙烯亚胺溶液,使得聚乙烯亚胺: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3:1,搅拌约1 h,再超声1 min,然后25℃静置24 h,然后再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至中性,最后将产品冷冻干燥。
所得产品吸附4-硝基苯酚的批量吸附等温线图1所示,符合Langmuir模型,拟合度为96.5%,由此计算所得对4-硝基苯酚的最大吸附量为72.8 mg/g。
所得产品吸附4-硝基苯酚饱和后,用去离子水配成1g/L的分散液,室温下在300 w氙灯发射的紫外/可见光照射下搅拌3h过程中的脱吸附情况如图所示,最大脱吸附率为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8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搬运车
- 下一篇:计量管汇更换闸阀支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