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客车缓解阀孔路防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3998.8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9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冯涛;韩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郑建华,钱成岑 |
地址: | 61005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客车 缓解 阀孔路 防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客车运行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铁路客车缓解阀孔路防火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适应铁路高速发展的需要,铁路客车在提高旅客旅行舒适度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客车安全的管理和整治,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客车火灾。现有铁路客车的车底孔路结构,例如客车餐车的洗碗池地面孔路结构,如果封堵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客车外部火源经此孔路结构进入客车地板夹层,最终可能造成客车地板下部发生火灾,从而对车辆本身以及车上乘员(主要是旅客)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甚至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同时也给相关单位造成了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现有铁路客车的车底孔路结构中,最容易导致火灾的部位是客车缓解阀孔路结构。客车缓解阀是一种由车内乘务员通过手拉控制来实现客车快速进行缓解的装置,主要运用于客车重要制动部件制动缸发生故障不能缓解的时候。而此装置的动作实现要求车内与车底下部实现贯通,即车下可通过缓解阀孔路进入车内,因此,客车外部的火源可从该缓解阀孔路进入客车地板下防寒夹层;另外,现运用的客车是使用木结构进行缓解阀孔路的隔离,木结构本身即为可燃性物质,且结构之间仍有可使火源通过并进入客车地板夹层的较大缝隙存在,因此,使得客车缓解阀孔路与客车车底板之间的防寒夹层不能得到有效地隔离,从而不能有效避免火源从车底缓解阀孔路进入车底防寒夹层造成客车火灾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铁路客车缓解阀孔路防火结构,在充分保证客车缓解阀正常工作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客车外部火源从客车车底缓解阀孔路进入客车而引发客车火灾。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铁路客车缓解阀孔路防火结构,所述缓解阀孔路由缓解阀盖和缓解阀拉杆组成,所述缓解阀孔路防火结构包括防火隔离筒和防火管套,所述防火隔离筒安装在客车防寒夹层中,其一端与客车底板密封连接,另一端与缓解阀盖密封连接,所述防火管套贯穿客车底板且与客车底板密封连接,所述缓解阀拉杆贯穿防火管套。
优选地,所述防火隔离筒与缓解阀盖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火隔离筒与客车底板之间的缝隙处填充阻燃发泡剂封堵。
优选地,所述防火管套贯穿客车底板上通孔后,防火管套底端面露出客车底板下表面的长度大于防火管套顶端面露出客车底板上表面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防火管套贯穿客车底板上通孔后,其顶端面露出客车底板上表面30-50毫米。
优选地,所述防火管套贯穿客车底板上通孔后,其底端面露出客车底板下表面30-50毫米。
优选地,所述防火管套为圆柱筒体,其内径为缓解阀拉杆直径的2.5-3倍。
优选地,所述防火管套与客车底板之间和/或所述防火隔离筒与客车底板之间是焊接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防火管套可以避免外部火源直接从客车车底缓解阀孔路进入客车防寒夹层,同时保证缓解阀拉杆动作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可以充分保证客车缓解阀的正常工作;同时,即使有火源从防火管套进入防火隔离筒中,但由于防火隔离筒将防寒夹层、车内地板与火源均相互隔绝开,使缓解阀孔路与客车车底防寒夹层之间得以有效地隔离,因而使得火源无法与防寒夹层、车内地板直接接触,从而能够彻底防止火源从客车车底缓解阀孔路结构进入客车防寒夹层而导致客车火灾事故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客车的防火性能,而且实施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铁路客车缓解阀孔路防火结构的构造图。
图2为图1中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视图。
图中标记:1-车内地板,2-防寒夹层,3-防火隔离筒,4-缓解阀盖,5-缓解阀拉环,6-客车底板,7-防火管套,8-缓解阀拉杆,9-阻燃发泡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39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