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野外乌桕优良株系茎段再生效率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460854.2 申请日: 2015-07-28
公开(公告)号: CN104982337B 公开(公告)日: 2017-12-01
发明(设计)人: 吴丽芳;侯金艳;王钰婷;刘文博;穆燕;陈晶;李明浩;毛颖基;赵薇薇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A01H4/00 分类号: A01H4/00
代理公司: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34116 代理人: 胡敏
地址: 230031 安徽省***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提高 野外 乌桕 优良 株系茎段 再生 效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提高野外乌桕优良株系茎段再生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乌桕(Sapiumsebiferium)又名蜡子树、桕树,是大戟科乌桕属多年生落叶乔木,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集油料生产、药用及绿化等多用途于一身的多功能树种。乌桕籽实含油率高达55%,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为中国特有的油用经济树种;乌桕树冠圆形,树姿优美,叶形秀丽,入秋叶色或红艳,或橙黄,且伴有较强的耐寒、旱、涝及耐盐碱能力,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在中国有1400年的栽培史。因此乌桕无论是作为油用经济作物,还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随着生物质能源林业和园林景观树种产业化的加快发展,乌桕的栽培前景十分广阔,市场需求量大,但缺乏高效的优质种苗繁育技术,成为制约其产业化开发的瓶颈。

乌桕为异花授粉植物,种子高度杂合,通过种子育苗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性,很难保持母本株系的优良性状;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虽在乌桕育苗方面有报道,但普遍存在育苗过程繁琐,繁殖系数较低等问题,很难满足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的需求。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遗传背景一致的优良种苗,以满足规模化造林对乌桕优质种苗的需求。另外,在此基础上对乌桕优良品种进行相应的遗传改良研究也迫在眉睫。目前,有关乌桕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种子实生苗的胚乳、叶片、下胚轴或根为外植体进行芽或愈伤组织的诱导,或以乌桕幼胚为外植体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诱导乌桕植株的再生,然而,由于乌桕高度杂合的遗传背景特征,上述技术不适于对乌桕优良母株(种质)的保存和繁殖。近年来也有关于利用野外乌桕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对乌桕进行快繁的研究报道,但普遍存在污染率高,褐化严重,繁殖系数低,可重复性差等问题,很难满足对乌桕优良株系进行规模化快速繁殖和品种改良的需要。因此,针对当前野外乌桕优良株系育苗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开发一种提高野外乌桕优良株系茎段再生效率的方法,以满足对乌桕优良株系的快速繁殖和品种改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提高野外乌桕优良株系茎段再生效率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提高野外乌桕优良株系茎段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野外乌桕优良株系的当年生茎段为外植体,经初步消毒后,在无菌操作台内进行表面消毒;

步骤二、将步骤一处理过后的外植体分切成若干切段后接种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经过2~3周光照培养,茎段两端切口处诱导出不定芽丛;

步骤三、将带有不定芽丛的茎段转接于增殖培养基中进行芽的增殖;

步骤四、培养2~3周后转至丛生芽伸长培养基上进行芽的伸长培养;

步骤五、待芽长至2~3cm,转至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

步骤六、待幼苗长至3~4cm并带有2~4片真叶时,进行炼苗并移栽,获得健壮的乌桕再生植株。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一中的当年生茎段为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茎段,乌桕包括鸡爪桕和葡萄桕。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初步消毒是将茎段去叶后分装于1000ml烧杯中,于流水下冲洗10~15min,期间添加2~4ml洗涤液冲洗,并不断摇晃。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表面消毒是指将初步消毒后的茎段经75%的酒精擦拭后,剪切成4~6cm长度的小段;再用75%酒精进行浸泡15~25s,无菌水冲洗3~5遍;再用75%酒精进行浸泡15~25s,无菌水冲洗3~5遍;之后再经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的HgCl2消毒2~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6~8遍,表面消毒期间需不停地摇晃。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二中的切段是将步骤一处理完成的外植体切去两端消毒损伤部位后,再分切成长度为0.4~0.7cm大小获得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二中切段接种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的方式是水平接种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二中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其中含有0.05~9.0mg/L的6-BA、0~0.02mg/L的IAA、25g/L蔗糖和7.5g/L的琼脂,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pH=5.8。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二中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其中含有0.7mg/L的6-BA、0.01mg/L的IAA、25g/L蔗糖和7.5g/L的琼脂,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pH=5.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08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