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58266.5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9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经勇;熊洪;唐永群;徐富贤;姚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粒芽肥 施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本方法根据不同施肥处理的头季稻齐穗后0~5天测定的剑叶SPAD值,按以下公式确定粒芽肥的施用量:y=‑25.733x+1212.4,公式中x为测定的剑叶SPAD值,y为粒芽肥的施用量,y值的单位为公斤;在确定施用量后及时施用,施用粒芽肥时田间保持浅水。本发明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能有效提高头季稻结实率、籽粒重和再生稻出苗率、有效穗,进而提高两季稻谷总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
背景技术
蓄留再生稻是在种植一季中稻热量有余而种植两季水稻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可有效地利用这部分地区稻田秋季温光和地力资源,增加稻谷总产,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提高粮食的自给率。
粒芽肥是指蓄留再生稻生产中在头季稻齐穗后施用的对头季稻增粒增重、再生稻促芽保芽增穗的一项施肥方法的简称。一般大面积再生稻生产中,头季稻穗粒肥与再生稻促芽肥分开施用,而粒芽肥的施用可减免头季稻穗粒肥与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而现有的粒芽肥施用方法随意性较大,施用粒芽肥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不利于提高两季稻谷总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解决现有的粒芽肥施用方法随意性较大,两季稻谷总产不高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本方法能有效确定粒芽肥的科学施用量,并通过施用粒芽肥提高头季稻结实率、籽粒重和再生稻出苗率、有效穗,进而提高两季稻谷总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头季稻齐穗后,0~5天内,测定剑叶SPAD值,按下述公式确定粒芽肥的施用量:
y=-25.733x+1212.4
其中x代表SPAD值,y为粒芽肥的施用量,y值的单位为公斤;
步骤二:在确定施用量后,在稻田浸水的条件下施用粒芽肥。
进一步的,所述稻田浸水的高度为:3~5cm。
进一步的,所述施用粒芽肥的条件为:头季稻齐穗期施肥或稻季稻齐穗后3~5天施肥。
进一步的,所述施用粒芽肥的条件为在上午叶面上露水干后或在下午5点钟后施用粒芽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水稻粒芽肥的施用方法能有效提高头季稻结实率、籽粒重和再生稻出苗率、有效穗,进而提高两季稻谷总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应当注意的是,下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相互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施用水稻粒芽肥前,根据头季稻齐穗后0~5天测定的剑叶SPAD值,按以下公式确定粒芽肥(尿素)的施用量:y=-25.733x+1212.4,其中,x为SPAD值,y为粒芽肥的施用量。在确定施用量后,于头季稻齐穗期、或稻季稻齐穗后3~5天施粒芽肥,施用粒芽肥时稻田中要有水,稻田浸水的高度为:3~5cm,并在上午叶片上露水干后、或在下午5点钟后施用为佳,以避免肥料粘在叶片上、或因高温等对叶片造成影响。其中,齐穗期指全田孕穗稻穗的80%已抽出时称为齐穗期。
实施例1
1公顷的田块中种植水稻,于头季稻齐穗后1天,根据本方法测定剑叶的SPAD值,测定的SPAD值为40.01,依据此y=-25.733x+1212.4(x为SPAD值,y为粒芽肥的施用量;)确定粒芽肥(尿素)的粒芽肥施用量为182.82公斤;在头季稻齐穗后第1天的下午5点钟按上述测定的量向稻田中均匀施用粒芽肥,施肥前田间灌浅水以利肥料溶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8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振动铲生姜挖掘与生姜三级筛土清洁机构
- 下一篇:搭载于行进车体的施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