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酶改性纸浆纤维、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29983.5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3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妍;程艳;刘颖;陈立;张桂新;郭卫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D06M16/00 | 分类号: | D06M16/00;C08L23/12;C08L97/02;C08L5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薛琦;余化鹏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 纸浆 纤维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下列步骤:采用复合酶对纸浆纤维进行改性,即可;所述的复合酶为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所述的复合酶的质量为纸浆纤维质量的10%~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纤维素酶、所述的木聚糖酶和所述的果胶酶的质量比为2:2:1~2:1: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1)将纸浆纤维水溶液和复合酶混合,得混合溶液A;用缓冲溶液调节混合溶液A的pH值至4~5,得混合溶液B;
(2)将所述的混合溶液B于45~50℃下反应2~5小时;
(3)将步骤(2)反应结束后的反应液进行灭酶的操作,即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的纸浆纤维水溶液中纸浆纤维与水的质量比为1:15~1:20;
步骤(1)中,所述的缓冲溶液为弱酸-弱酸盐的缓冲溶液;所述的弱酸-弱酸盐的缓冲溶液较佳地为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或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所述缓冲溶液的pH值为4~5;
步骤(1)中,所述的将纸浆纤维水溶液和复合酶混合前,还进一步包含下列步骤:将所述的将纸浆纤维于水中浸泡0.5~2小时;
和/或,步骤(1)中,所述的混合溶液B于45~50℃下反应前,还进一步包含下列步骤:向所述的混合溶液B中滴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水溶液以防止金属-酶配合物的形成;所述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水溶液的摩尔浓度为1mol/L~2mol/L。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所述的灭酶的操作包括下列步骤:将步骤(2)反应结束后的反应液升温至80℃~100℃,使复合酶失活;即可;
和/或,步骤(3)中,所述的灭酶的操作结束后,还进一步包含后处理的操作;所述的后处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将步骤(3)灭酶后的反应液进行离心操作,去除上层清液得固体产物,用水洗涤至水的pH值为6~7,将固体产物干燥至含水量≤2%,所述的百分比是指水的质量占固体产物质量之比。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方法制得的酶改性纸浆纤维。
7.一种木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下列组分:聚烯烃化合物、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相容剂和脱模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木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聚烯烃化合物的用量为70~90重量份;
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的用量为10~30重量份;
所述的相容剂的用量为1~3重量份;
所述的脱模剂的用量为1~2重量份;
所述的聚烯烃化合物为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和/或,所述的脱模剂为乙撑双硬脂酸酰胺、聚乙烯蜡和硬脂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9.一种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以下步骤:
(1)将所述的酶改性纸浆纤维粉碎,筛取粒度为40~80目,干燥,得处理酶改性纸浆纤维;
(2)将所述的聚烯烃化合物、所述的处理酶改性纸浆纤维、所述的相容剂和所述的脱模剂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将所述的混合物A混炼,得混合物B;
(3)将所述的混合物B热压成型或注塑成型后,冷却脱模,制得所述的木塑复合材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的干燥的目的是使处理酶改性纸浆纤维的含水量≤2%,所述的百分比是指水的质量占处理酶改性纸浆纤维质量的比值;
步骤(2)中,所述的混炼时间为5~8min;
和/或,步骤(3)中,当所述的混合物B采用热压成型时,所述的热压成型中的压力为8~10MPa;所述的热压成型中的保压时间为4~10min;当所述的混合物B采用注塑成型时,所述的注塑成型中模具温度为3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未经华东理工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998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螨的发光人造革
- 下一篇:一种超疏水涤纶织物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