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磨复合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28138.6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7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63/04;C08L79/04;C08G59/42;C08G73/06;C08K13/04;C08K7/10;C08K3/16;C08K5/372;C08K5/5419;C08K5/3492;C08K5/29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磨复合材料,具有高强的耐磨性。
背景技术
耐磨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农业、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耐磨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统计,国内每年消耗金属耐磨材料约达300万吨以上。应用摩擦磨损理论防止和减轻摩擦磨损,每吨可节约150亿美元。近年来,针对设备磨损的具体工况和资源情况,研制出多种新型耐磨材料。随着耐磨材料行业的发展进步,我国在引进的基础上发展了结合国情的新型耐磨材料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铸件质量标准化中,对提高我国耐磨铸件等机械设备领域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耐磨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耐磨材料约占 85 %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耐磨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目前耐磨材料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耐磨球、耐磨钢板、耐磨焊条、耐磨陶瓷、耐磨地坪、耐磨橡胶、耐磨管道、耐磨轴承、耐磨焊材、耐磨铸件、铸石、高分子等其它耐磨材料。随着上游产业要求越来越高,从以往的量需逐渐演变至今的质需,据统计,2006年-2010年耐磨球需求量从85万吨增长到150万吨。近年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高速路,建筑业需求量大,水泥生产量逐年加大,水泥业提升产量,耐磨球的属性要求也相应提升,从低铬含量发展到高铬含量,乃至更高研磨效率的耐磨球亟待研发出来,但是国内的耐磨球厂家多为民营企业,资金有限,技术研究创新实力不足,很难创出品牌提升产品效益,与国际水平差距化逐渐拉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磨复合材料,其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特别是热性能优异,在高温条件下依然抗摩擦。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磨复合材料,由模压复合物模压后制成;所述模压复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熔融混合制得:
耐热树脂预聚物 100份
高粘树脂预聚物 190~205份
氟化镱 28~30份
硫代乙酰胺 25~32份
三甲基硅氧基硅酸酯 6~8份
1,3,5-三缩水甘油-S-三嗪三酮 16~22份
异氰酸酯固化剂 2~3份
无机纤维 2~5份
所述耐热树脂预聚物由质量比为1︰0.1的氰酸酯单体与乙烯单体预聚得到;
所述高粘树脂预聚物由质量比为1︰0.4的环氧树脂与丁二酸酐预聚得到。
本发明中,所述无机纤维为碳化硅纤维。
本发明中,氰酸酯单体为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粘接好,反应性好;乙烯基单体的结构式为 ;优选将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与乙烯基单体于125℃反应45分钟,得到耐热树脂预聚物。该预聚体固化后常温下稳定,在收到外界大力摩擦时,在氟化镱、硫代乙酰胺等其他组份促进下会进一步交联,与无机纤维缠结,克服了传统高分子材料耐磨差的缺陷,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本发明中,环氧树脂为多官能团环氧树脂,耐热性较好,反应性强,稳定性好,比如邻甲酚醛环氧树脂、苯酚酚醛环氧树脂、双酚A甲醛酚醛环氧树脂、联苯型环氧树脂、三酚羟基甲烷酚醛环氧树脂。将环氧树脂与丁二酸酐于130℃反应60分钟,得到高粘树脂预聚物。所述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为120~230g/eq;优选为160~210g/eq。该预聚物能与氰酸酯链段发生反应形成缠结,在1,3,5-三缩水甘油-S-三嗪三酮以及固化剂的串联下,交联密度提升很大,增加了体系的强度,克服了传统环氧树脂偏软的缺陷,提升体系耐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81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