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及其应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03874.6 | 申请日: | 2015-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12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李德波;王伟;王伟民;王霞;卜元卿;王娜;宋宁慧;唐秋萍;吴京;李秀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模组 改良 填料 连续流 电解 反应 装置 及其 应用 方法 | ||
1.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包括主体结构(1)、进水管(5)、反应器、集泥斗(8)和排泥管(9),所述的集泥斗(8)设置在主体结构(1)的底部,所述的排泥管(9)与集泥斗(8)底部连接,所述的进水管(5)安装在主体结构(1)下端的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结构(1)上设有供气管接口(102),主体结构(1)内壁上靠近供气管接口(102)的上方设有水平支撑点(101);所述的水平支撑点(101)为向内凸起结构,水平均布在主体结构(1)内壁上;所述的反应器设置在主体结构(1)内部,包括反应单元;所述的反应单元从下往上依次设有曝气装置(2)、玻璃钢栅条支撑板(3)和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4);
所述的曝气装置(2)包括曝气干管(201)和穿孔支管(202);所述的曝气干管(201)与供气管接口(102)相连;所述的穿孔支管(202)垂直安装在曝气干管(201)的两侧,其内部与曝气干管(201)相通,穿孔支管(202)与水平面平行;
所述的玻璃钢栅条支撑板(3)放置在水平支撑点(101)上;
所述的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4)放置在玻璃钢栅条支撑板(3)上,其包括改良铁碳微电解填料单元(401)和模组式PVC托架(402);所述的模组式PVC托架(402)上设有垂直方向的插槽;所述的改良铁碳微电解填料单元(401)安装在插槽内;
所述的主体结构(1)的顶部设有溢流槽(6),溢流槽(6)上设有出水管(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结构(1)的横截面为方形,主体结构(1)由不锈钢或玻璃钢制造,其内衬为钢混结构的防腐层;所述的反应器包括3~6层反应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支撑点(101)在主体结构(1)四个内壁的竖直方向上每间隔250~400mm分别均匀地设置2~4个,一共设3~6层;所述的供气管接口(102)设置在主体结构(1)任意一个内壁面竖直方向的中心线位置上,供气管接口(102)与在同一内壁上、位于其上方的水平支撑点(101)的距离为50~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干管(201)的一端设有塑料螺母紧固件(203),并通过塑料螺母紧固件(203)与供气管接口(10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孔支管(202)的数量为8~10对,其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与水平面平行的穿孔支管(202)下表面设有供气微孔;所述的供气微孔与穿孔支管(202)横截面圆的垂直中心线呈45°夹角,且由两个组成一组,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垂线两侧;所述的两个组成一组的供气微孔在每一根穿孔支管上各有7~9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钢栅条支撑板(3)的外形与主体结构(1)的横截面相对应,其厚度为15~2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良铁碳微电解填料单元(401)为1050℃以上高温烧制的片状结构,每片外形尺寸长、宽、厚分别为:140mm×140mm×8mm,其成份中包括铜粉;所述的模组式PVC托架(402)的外形尺寸长、宽、高分别为:150mm×150mm×15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的连续流微电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层反应单元中,所述的模组式改良铁碳填料(4)的数量为100~300个,所述的改良铁碳微电解填料单元(401)的数量为600~1800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387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