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鸳鸯火锅的火力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91822.1 | 申请日: | 2015-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0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郧鹏;楼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3D14/20 | 分类号: | F23D14/20;F23D14/70;A47J36/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蔡德晟 |
地址: | 5105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鸳鸯 火锅 火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技术,尤其涉及用于鸳鸯火锅的火力装置。
背景技术
鸳鸯火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吃,属于渝派川菜系。一般地,其将锅体通过冷凝隔板分隔为两半,分别加入红白两种汤汁,也称红汤卤和白汤卤,形成红锅和白锅,以适应不同口味,其中红汤卤包含牛油等比水沸点高且比水密度低的调味品,白汤卤的调味品的主要调味品则为清汤、白酱油和味精。因此,普通的鸳鸯火锅通过其下端燃气加热装置加热后,由于红锅的油类等调味品漂浮覆盖在水上表面,将降低水的蒸发散热带走热量能力,而白锅的内的水很容易被加热蒸发散热带走热量而降低自身温度,所以,红锅内汤汁将比白锅内的汤汁更快得到足够热量而沸腾,这就导致不同口味的使用者在同时加热鸳鸯火锅时,红锅和白锅的烹煮速度不一,难以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地享用火锅。此外,由于现有的燃气加热装置只能对两个锅同时加热,因此两个锅只能均衡获得加热热量,则对于仅需要享用红锅或白锅的烹煮食物情形,其烹煮速度也较慢。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鸳鸯火锅的火力装置,能便捷地调节红锅和白锅得到的火力供给大小,以分别调整红锅和白锅的烹煮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鸳鸯火锅的火力装置,包括:
导气管,用于通入燃气;
至少三个扇形调节板,用于对准鸳鸯火锅的红锅和/或白锅,扇形调节板具有相对的弧形部和进气端,且扇形调节板内设有与进气端连通的导气腔,导气腔内置有用于均衡气流的导流组件,扇形调节板的上表面均布有与导气腔连通的多个出气孔,出气孔孔壁一侧的扇形调节板板体内开有进气通道,各扇形调节板的进气端通过一铰轴铰接,且各扇形调节板的进气端一一分别通过一软管与导气管密封连通;
吸气硬管,分设于每个扇形调节板的弧形部两侧,吸气硬管的下端与进气通道连通,吸气硬管的上端设为可伸缩及弯曲的柔性部;
吸嘴,用于吸入外界空气,吸嘴的一端用于对准红锅或白锅的锅体边缘,吸嘴的另一端通过柔性部与吸气硬管连通。
优选地,进气通道呈波浪形,该进气通道的一端连通至出气孔的孔壁,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至扇形调节板的上表面。
优选地,进气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接头,吸气硬管的下端与接头密封插装配合。
优选地,柔性部延伸出有一配合管,吸嘴与该配合管密封滑动配合,吸嘴的另一端依次通过配合管、柔性部与吸气硬管连通。
优选地,配合管的一侧内壁水平伸出有多个冷凝隔板,各冷凝隔板呈阶梯状分布,每个冷凝隔板的端部与配合管的另一侧内壁相隔。
优选地,进气端形成有一插装部,该插装部内开有与导气腔相隔 的铰接孔,铰轴穿接于该铰接孔。
优选地,导流组件包括多个导流片,各导流片的一端相隔组合形成收窄部,该收窄部伸向进气端,各导流片的另一端相隔组合形成扩张部,该扩张部伸向弧形部,收窄部的相邻导流片间距小于扩张部的相邻导流片间距。
优选地,导气管上设有气流调节阀。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三个相互铰接的扇形调节板,则通过抓持吸气硬管来转动扇形调节板就使得各扇形调节板可灵活地对准鸳鸯火锅的红锅或白锅,从而灵活、便捷地调节火力,例如,当白锅锅底的扇形调节板数量多于红锅时,白锅的烹煮速度将得以加快,从而可以均衡红锅和白锅烹煮速度,解决红锅和白锅同时烹煮后煮沸时间不一致的问题,而根据需要,还可将所有扇形调节板置于红锅或白锅下端,从而提升单锅的烹煮速度,更具适用性,更关键是,由于出气孔处燃烧消耗氧气,将在进气通道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对准鸳鸯锅便于吸嘴可吸附空气进入出气孔,以提升燃烧效率,同时,吸嘴吸附空气时又能将漂浮在红锅水面的漂浮物(如油)带向锅边缘,以使水更容易蒸发带走热量,从而避免红锅过快升温而与白锅烹煮速度不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鸳鸯火锅的火力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进口端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气管;2、扇形调节板;21、弧形部;22、进气端;221、插装部;222、铰接孔;23、导气腔;24、导流组件;241、导流片;242、收窄部;243、扩张部;25、出气孔;26、进气通道;3、铰轴;4、软管;5、吸气硬管;51、柔性部;6、吸嘴;7、接头;8、配合管;81、冷凝隔板;9、气流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918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吹灰蒸汽汽源确定方法
- 下一篇:燃烧器以及具有其的燃气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