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ndroid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9747.9 | 申请日: | 201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1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朱洪波;郭永安;肖彦均;苏世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android 指标 实时 环境 监控 终端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Android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对于环保与环境监控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热。且随着物联网、智能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信息的远程监控已经成为现实,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环境信息的获取渠道却十分狭隘,只有通过电视节目偶然的播报、或访问专门的政府部门网站才能获取周边的环境信息。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的、快速的、准确的、便捷的获取指定地点多项环境信息指标,并且根据实时环境污染情况,向用户提供反馈功能的基于Android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而本发明能够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环境监控系统中存在的监控指标单一、智能性差、移动性差、获取监控指标渠道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同时提供多指标环境监控、智能性强、移动性强的基于Android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Android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系统,该监控系统包括:智能环境指标传感器、环境监控服务器和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环境指标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所在地环境数据的传感模块,用于发送数据的无线模块,分布于在江苏省内各地市,采集各监控点的环境信息数据,并将环境信息数据发送至所述的环境监控服务器。
本发明所述的环境监控服务器包括:用于接收环境指标传感器所发送数据的数据接收模块,用于存储环境数据的数据库存储模块,用于用户访问、查看、下载数据的数据接口。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是指编写Android手机APP实现对环境监控服务器的数据访问,包括移动终端实现对七项指标的实时数据查询模块;污染报警模块,当监测到监控点环境非正常时,首先检测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若传感器工作正常,将监控指标的数值与所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若判定当前环境质量为良好,则解除警报;若判定当前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或重度污染,则调用APP的消息推送模块,通知用户指定监控点污染情况,并给出专业化建议。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系统的监控目标包括七项指标,即:水环境,空气环境,重点污染源,辐射环境,汽车尾气,危险废物,饮用水。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环境指标传感器包括水环境监控传感器、空气环境监控传感器、重点污染源监控传感器、辐射环境监控传感器、汽车尾气监控传感器、危险废物监控传感器、饮用水监控传感器等七种传感器,各自用于监测所在地的不同的环境指标信息。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还包括环境监控数据的可视化模块,即根据从环境监控服务器获得的环境数据,自动生成过往一周的环境数据变化曲线,方便用户直观地对比近期环境数据变化。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还包括污染报警模块,即:为七项环境监控指标设置各自阈值,当实时监控数据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利用APP推送功能通知用户当前污染情况。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的污染报警模块,还包括污染评级模块,每个环境监控指标设置3个阈值,将当前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轻度污染、重度污染三个等级,当环境质量达到轻度污染及以上时,启用污染报警功能。
本发明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所述污染报警模块中,当监测到监控点环境非正常时,首先检测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若传感器工作正常,将监控指标的数值与所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若判定当前环境质量为良好,则解除警报;若判定当前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或重度污染,则调用APP的消息推送模块,通知用户指定监控点污染情况。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的污染报警模块,还包括应对污染个性化建议模块,向用户推送污染警报的同时,再向用户推送针对该污染的个性化应对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多指标实时环境监控终端还包括多途径的用户注册接口,即:微博账号、微信账号注册等功能,同时包括分享当前环境信息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的传播性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97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