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的可视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57789.0 | 申请日: | 2015-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1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宋功武;何瑜;钟亚平;邓淳;刘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6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灵芝 孢子 氧化 可视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的可视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灵芝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属真菌,作为中国传统的珍贵药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灵芝孢子是灵芝生长成熟期从菌盖弹射出来的极其细小的颗粒。它是灵芝的生殖细胞,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活性物质,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类、糖肽类、三萜类物质。科学研究表明,灵芝孢子粉具有保肝护肝、抗肿瘤、降血糖血脂、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多种药理活性,灵芝孢子粉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灵芝孢子粉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关灵芝孢子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关于灵芝孢子粉破壁的方法技术,另一个方面是关于灵芝孢子粉的各种药理作用。
目前,灵芝子实体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已有部分研究,其中具备抗氧化能力的物质基本确定为水提多糖和醇提物等。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的活性物质也分为醇溶性和水溶性两种。醇溶性物质为灵芝孢子油,其中70%为脂肪酸,大部分是不饱和脂肪酸,三萜类物质占20%左右。三萜类物质因化学结构多样而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然而灵芝孢子粉的抗氧化性研究涉及体外抗氧化,特别是可视分析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的部分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反应条件温和、无毒的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的可视分析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的可视分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向各组比色管中加入定量的水杨酸溶液和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可溶性Fe2+溶液,加水定容各组比色管,振荡,在530nm处测定反应后混合溶液的吸光度值,确定Fe2+的最佳用量;
(2)向各组比色管中加入与步骤(1)等量的水杨酸溶液和最佳用量的可溶性Fe2+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H2O2溶液,加水定容各组比色管,振荡,在530nm处测定反应后混合溶液的吸光度值,确定H2O2的最佳用量;
(3)向各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抗坏血酸溶液,再依次加入与步骤(1)等量的水杨酸溶液以及最佳用量的可溶性Fe2+溶液和H2O2溶液,振荡,在530nm处测定反应后混合溶液的吸光度值,得到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反应后混合溶液颜色的标准对照图;计算不同量的抗坏血酸相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对结果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抗坏血酸用量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标准曲线;
(4)向各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不同待测量的破壁灵芝孢子粉颗粒,再依次加入与步骤(1)等量的水杨酸溶液以及最佳用量的可溶性Fe2+溶液和H2O2溶液,振荡,观察反应得到的混合溶液颜色,并与步骤(3)得到的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反应后混合溶液颜色的标准对照图进行比对,由此得出抗坏血酸用量参数,将抗坏血酸用量参数带入步骤(3)得到的抗坏血酸用量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标准曲线,从而可以得到分别对应不同待测量的破壁灵芝孢子粉颗粒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以水杨酸作为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显色剂,反应生成的二羟基苯甲酸在530nm处有最大吸收的原理,分别确定反应体系所需的最佳Fe2+和H2O2的用量,分别以抗坏血酸和破壁的灵芝孢子粉作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剂,从而得到破壁的灵芝孢子粉颗粒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此外,通过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反应后混合溶液颜色的标准对照图和抗坏血酸用量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标准曲线,从而通过反应得到的混合溶液颜色比对实现对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的可视分析,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反应条件温和、无毒等优点,对灵芝孢子粉抗氧化性能的探究为灵芝孢子粉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反应后混合溶液的吸光度值对FeSO4用量曲线。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反应后混合溶液的吸光度值对H2O2用量曲线。
图3为本发明的抗坏血酸用量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标准曲线。
图4为本发明的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反应后混合溶液颜色的标准对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大学,未经湖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77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作用保温侧导板驱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轧制镁带轧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