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锥形双控自动真空熔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38916.2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9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朱可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B19/04 | 分类号: | F27B1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4120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锥形 自动 真空 熔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锥形双控自动真空熔铅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黄丹、红丹干法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将铅锭通过熔铅炉高温熔化成铅水。一条黄丹、红丹干法生产线(日产25吨黄丹或红丹)需要配置3-4台熔铅炉,,每个熔铅炉配置三组分别为5KW电加热丝,因此每月单熔铅炉一项耗电量高达4.3万度(不含电机等用电量),实属高能耗设备。传统的工业生产红丹、黄丹产品使用的熔铅炉,形状都是半封闭式的长方体或圆柱体,一侧设有“出铅(水)口”,稍先进的熔铅炉是由温度控制的电加热熔铅炉。当溶化后的铅水超过“出铅口”时,通过槽沟流入“氧化炉”制粉工序。其缺点:
1)能源消耗过大;
2)熔化过程产生的铅烟(铅烟铅尘无色无臭,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大气中,属于呼吸性粉尘,对人体危害极大),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易引起员工“铅中毒”和环境污染。
3)铅的熔化速度远大于铅粒氧化成品红丹的氧化速度,由于炉体保温性能差,依靠恒温控制,存在无谓加热工作,浪费能源。
4)由于炉体形状都是圆形或圆柱型,预先需要熔化一定量的铅作为铺底(俗称锅底或汤料),因此不仅增加原材料的占用量,而且为了保持恒温而持续加热,浪费能源。
5)传统熔铅炉炉体都是采用耐高温材料单体焊接而成,保温性能较差,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保持高温,只有不断的启动电加热而保持恒温,极大的浪费了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运行稳定,节能环保的锥形双控自动真空熔铅炉。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锥形双控自动真空熔铅炉,包括一炉体,所述炉体分为上部的预热仓和位于预热仓下部的熔化仓,所述预热仓的形状是圆柱形,其底部作为熔化仓的顶盖,吸收熔化仓的余热,所述预热仓的底部四周留有0.6*2cm的槽沟,并设有落铅口(预热状态是关闭的);所述预热仓的一端或侧面连接有氧化炉余热收集装置(该装置是公司的一项专利ZL201020609800.0),吸收氧化炉的余热;在预热炉一端设有入铅口,所述入铅口处设有开启阀门,并连接送铅车,进入预热仓的铅和预热仓内的铅落入熔化仓同步;所述预热炉另一端设有抽烟管,所述抽烟管连接至氧化制粉炉,使熔铅炉产生的铅烟流经氧化炉,然后连同氧化制粉炉产生的铅烟一并进入布袋除尘和尾气净化系统;
所述熔化仓的炉体形状是圆锥型,可以较传统熔铅炉节约1/3的预存原料(汤料);所述熔化仓是由内层炉体和外层炉体构成,所述熔化仓下部嵌入在地下,在所述内层炉体和外层炉体之间设有夹层,在位于地面以下的夹层内安装有带有散热孔并环绕内层炉体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一端,或中间或某一位置连接太阳能加热系统(市场成熟设备);在位于地面上方的夹层内为真空状态,达到保温的目的;
所述熔化仓一侧距熔化仓顶部1/5处设有出铅口,所述出铅口与氧化制粉炉之间通过铅槽连接(封闭),在距熔化仓外壁20cm处出铅槽上端设有10cm长的玻璃观察窗,紧挨观察窗前面装有滤网,更能保证产品质量。
所述熔化仓底部30cm处装有防护网,防止铅锭下落时砸坏炉内其他设备,所述防护网下方设有二组5KW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连接至加热控制系统;所述熔化仓底部正中间装有一个旋转轴,在所述旋转轴顶上装有三片叶片(立式),设定旋转轴每1-2分钟旋转一次,一次旋转10-15转,目的是使铅锭熔化吸热时放出的凉气迅速疏散到铅夜中,保持持续供应铅锭熔化所需要的温度,加快铅锭的熔化速度,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所述熔化仓外部位于地面以下设有保温砖,通过保温砖将炉体保温,达到保温目的。
熔铅炉的加热控制方法:
首先根据熔铅炉内的温度传感器,设定炉内温度为380-440℃,先启动的是太阳能加热系统,如果炉内温度超过440℃,则自动切断太阳能供热设备,如果温度在440℃以下,则持续启动太阳能加热系统;如果炉内温度低于380℃则自动启动电加热,超过380℃则自动切断电加热系统;同时电加热设备设置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是根据氧化制粉炉内铅水氧化速度来设置调节控制熔铅炉电加热设备的启动和关闭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389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量的方法
- 下一篇:茶叶热风烘干炉进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