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灌溉薄壁支管用承插旁通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30607.0 | 申请日: | 2015-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9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永;莫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41/14 | 分类号: | F16L4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溉 薄壁 管用 旁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田灌溉领域使用的连接支管和滴灌带的一种承插管件,特别涉及灌溉薄壁支管用承插旁通。
背景技术
微灌系统中,支管与毛管或滴灌带的连接件称为旁通。
图1和图2是用于厚壁支管的旁通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最常用的无螺口承插旁通,左侧为旁通进口,与支管连接;右侧为旁通出口和毛管锁紧螺母,与毛管连接。
旁通与支管采用插入式连接,即旁通锥形插入段11插入到预先打好孔的支管管壁中,利用厚壁PE支管的弹性和韧性卡在旁通插入段变径底面12处,最后利用毛管锁紧螺母13连接毛管与旁通。
图2为螺口承插旁通,它是在图1的基础上增加了夹紧螺母23,能使旁通更牢固地固定在厚壁PE支管上。使用时先将夹紧螺母23向右套入旁通插入段21(夹紧螺母23的内螺纹直径比插入段变径底面22的直径略大),并旋入插入段21右侧的外螺纹24上;接着将旁通插入段21插入打好孔的厚壁PE支管中;通过向左回旋夹紧螺母23,将厚壁PE支管夹在夹紧螺母23和旁通插入段21之间;最后利用毛管锁紧螺母25连接毛管与旁通。
当支管为薄壁PE管时,支管的厚度、弹性和韧性均减小,图1中的无螺口承插旁通的插入段11容易从支管上脱落;而对于图2中的螺口承插旁通,当已套入螺纹24的夹紧螺母23回旋向左运动时,由于其内螺纹直径大于插入段变径底面22的直径,薄壁PE管管壁会陷入夹紧螺母和旁通插入段之间的间隙中,形成一环状的卡痕,并向外翻折,且在夹紧螺母的旋转摩擦、挤压作用下不断变薄,最后与旁通插入段分离,即旁通插入段21很容易在夹紧螺母的反作用力下从支管中脱离出来。
因此,对于薄壁支管,目前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的旁通结构形式。图3和图4的两种旁通,均由插入段、夹紧螺母、毛管连接段三部分组成。图3和图4分别为螺纹旋入式和钩入式。两种旁通的夹紧螺母内螺纹直径均小于旁通插入段变径底面直径,夹紧螺母外径等于旁通插入段变径底面直径。它们的安装方法均先将旁通插入段(31和41)插入打好孔的薄壁PE支管中,接着将夹紧螺母(33和43)从旁通插入段(31和41)右侧的外螺纹(34和44)向左旋入,并拧紧,由于夹紧螺母(33和43)外径和插入段变径底面(32和42)直径相等,故薄壁支管可以被稳固地夹在插入段变径底面(32和42)和夹紧螺母(33和43)前端面之间;最后将旁通尾部35拧入旁通插入段31右侧的内螺纹36中或将旁通尾部45拧入夹紧螺母43的内螺纹46中。
但是,图3和图4所示的两种旁通的部件均为四部分组成,并且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且安装过程较为复杂、施工时间较长。
因此,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连接牢固的灌溉薄壁支管用承插旁通。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灌溉薄壁支管用承插旁通,它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连接牢固,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灌溉薄壁支管用承插旁通,包括管件体、夹紧螺母和毛管锁紧螺母。
所述的管件体为一体成形的复合形状管,包括插入段、支管锁紧段、主体螺纹段、螺纹槽段、毛管锁紧段和旁通尾部;所述插入段为圆锥台结构,所述圆锥台的底面直径为Φ1mm,所述插入段通过变径底面紧临所述支管锁紧段的一端,所述支管锁紧段直径为Φ2mm,且Φ2的直径小于Φ1的直径;所述支管锁紧段的另一端紧邻所述主体螺纹段的一端,所述主体螺纹段的直径比所述插入段底面直径略大;所述主体螺纹段的另一端紧邻所述螺纹槽段的一端;所述螺纹槽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毛管锁紧段的一端;所述毛管锁紧段的另一端紧邻所述旁通尾部的一端,所述旁通尾部呈圆锥台结构,其另一端与毛管连接,并用毛管锁紧螺母固定。
所述的夹紧螺母前端沿周向相邻间设有若干沿圆心方向延伸的梯形卡齿,形成一环状结构,所述梯形卡齿的厚度为1mm左右,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受力能变形,且恢复性能好,与夹紧螺母为一体成形;所述梯形卡齿的外直径为Φ4mm,与管件体的所述插入段的圆锥台的底面直径Φ1相同或略大,所述环状梯形卡齿的内直径Φ5mm与所述支管锁紧段的直径Φ2mm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306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AWS的GPU并行粒子群算法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制氢系统的压力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