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的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25925.8 | 申请日: | 2015-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9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 发明(设计)人: | 林华义;赵崇强;肖玉刚;胡旭阳;南雷;赵旭磊;林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佑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7/20 | 分类号: | B29C47/20 |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3211 | 代理人: | 陈加利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大 口径 氯化 聚氯乙烯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塑料管材的制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PVC-C(氯化聚氯乙稀)新型工程塑料是一种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强酸碱等三大重要特性的新材料。其制备工艺以PVC-C氯化聚氯乙烯原料:PVC-C是由PVC自由基氯化生成的,一般的氯含量为63%-69%,其氯化反应过程如下:启动:Cl2→2Cl;增衍:RH+HCl→R+HCl;R+Cl2→RCl+Cl;终止:R+Cl→RCl;Cl+Cl→Cl2;R+R→R2。(RH表示PVC,→表示加热)。
氯化聚氯乙稀为了保障其高强度、耐高温、耐强酸碱的性能,其氯含量一般要63%以上,导致氯化聚氯乙稀加工性能较差,大口径产品成型越困难, 2003年出版的国家标准、ISO标准只编到的口径,美标也只做到。目前国际上最大口径只做到。国内外市场上对特大口径CPVC管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的制备工艺,通过该工艺能适用于加工DN600以上的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以下工序:以氯化聚氯乙烯颗粒为原料,经过高温塑化、挤出成型、真空定型、冷却、切割制成,所述的挤出成型采用专用挤出成型模具,该专用挤出成型模具包括有主模体和固定设置于主模体上的成型模体,该成型模体上设置有用于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且直径为600mm以上的挤塑成型环孔,所述的主模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孔,主模体内相对于进料孔的内端连通设置有锥型导流环孔,锥型导流环孔的顶端与进料孔的内端相连通,所述的主模体内相对于锥型导流环孔的后端连通设置有过渡导流环孔,该过渡导流环孔的前段与锥型导流环孔的后段相连通且二者直径相等,该过渡导流环孔的后端与挤塑成型环孔的内端相连通,该过渡导流环孔的后段依照物料向挤塑成型环孔流动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少设置,所述的进料孔、锥型导流环孔、过渡导流环孔的中心轴与主模体的中心轴相重合,所述的主模体相对于锥型导流环孔和过渡导流环孔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一热媒介质腔,该热媒介质腔包括有从主模体的前端向后端方向依次连通且相互同中心轴的小体积圆柱腔、中体积筒柱腔和大体积圆柱腔,且该小体积圆柱腔、中体积筒柱腔和大体积圆柱腔的中心轴与主模体的中心轴相重合,所述的成型模体相对于挤塑成型环孔的中心设置有第二热媒介质圆柱腔,该第二热媒介质圆柱腔的内端与大体积圆柱腔的后端相连通,且第二热媒介质圆柱腔的体积大于大体积圆柱腔的体积,所述的氯化聚氯乙烯在主模体和成型模体中的各段位置温差不大于3摄氏度。
进一步设置是氯化聚氯乙烯颗粒在高温塑化之前经过高速混合机预烘干,其烘干温度和时间应控制在80±2℃、10±0.1分钟之内。
本发明的创新机理和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人在对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研制阶段发现,限制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成型的核心因素在于:由于氯化聚氯乙稀的加工特点差,且材料稳定性不足,在进行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的成型时,氯化聚氯乙烯的挤压成型模具中流动时,会逐渐冷却降温,且该降温曲线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挤压成型模具的各段温差会发现较大变化,而致命的是,氯化聚氯乙烯在模具中的各处温差在3℃以上时,材料就会分解。
本发明基于该发现,对专用挤出成型模具进行上述专门设计,并设计出相互匹配的导流孔和热媒腔,从而利用热媒的温度控制,可以非常理想且稳定地实现了模具各段的温差不超过3摄氏度,由此实现了DN600以上的特大口径氯化聚氯乙烯管的制备,非常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上对特大口径CPVC管材的迫切需求,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介绍。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发明的内容对本发明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佑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佑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5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缠绕法的夹布胶管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复合电缆料加工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