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1787.8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3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顾晓彦;任锐;张正利;刘堂义;金道鹏;秦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之医(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施浩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网络 中医 诊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诊脉系统,尤其涉及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实现的远程中医诊脉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医诊断离不开医生和患者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患者需要去医院或者诊所挂号、排队、和医生交流病情,而医生也需要当面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外在表现、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对脉象进行诊断,再综合患者的各类信息以及自身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得到一个诊脉结果。
由于中医对患者的诊断通常需要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其中的脉诊是指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脉法),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从脉诊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脉诊只能在实体场所中由医生和患者当面交流和诊断。这种传统方式非常花费时间,无法有效提高中医脉诊效率。
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国家提出“互联网+”概念,将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能够大幅提高传统行业的工作效率。
因此,如何通过互联网+的运作提高中医诊脉行业的效率,是目前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基于互联网实现远程诊脉,大大提高了中医诊脉的效率,利用互联网缩短了诊脉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另外在服务器中利用了预置的模型来进行智能诊脉,实现了中医诊脉的高效化、普及化和智能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包括:
客户端,包括:
影像采集模块,采集用户的脉搏影像;
影像预处理模块,连接影像采集模块,对采集到的脉搏影像进行预处理;
脉象信息提取模块,连接影像预处理模块,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脉象信息的提取;以及
网络通信模块,连接脉象信息提取模块,将脉象信息封装成传输数据后发送至服务器;
服务器,包括:
服务器接口模块,将接收到的传输数据转换为脉象信息,并将诊脉结果传输至客户端;
智能诊脉模块,连接服务器接口模块,基于预置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脉象信息进行智能诊断,以得到诊脉结果;以及
存储模块,存储客户端发送来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的一实施例,影像采集模块是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摄像头对准脉搏位置进行视频拍摄。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的一实施例,影像预处理模块进一步包括:
图像采样单元,将采集到的脉搏影像按照固定频率进行采样,得到多幅脉搏图像;
裁剪单元,连接图像采样单元,在每幅脉搏图像中找到亮度最高的区域,并使用统一的矩形窗口进行裁剪;
噪点修补单元,连接裁剪单元,对裁剪后的窗口内的噪点进行修补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的一实施例,脉象信息提取模块进一步包括:
三原色平均值计算单元,计算每幅脉搏图像的三原色平均值;
红原色变化区间计算单元,基于每幅脉搏图像的颜色平均值中的红原色平均值,得到红原色的变化区间;
脉搏频率计算单元,根据每幅脉搏图像中的红原色的变化区间,计算出脉搏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的一实施例,脉象信息包括每幅脉搏图像的三原色平均值、红原色的变化区间以及脉搏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的一实施例,服务器还包括:
专家系统模块,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提供人为干预,以优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网络的中医诊脉系统的一实施例,客户端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之医(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之医(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7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心拍识别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内窥镜的操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