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梅毒血清学检测蛋白芯片制备与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295927.7 申请日: 2015-06-01
公开(公告)号: CN104849455A 公开(公告)日: 2015-08-19
发明(设计)人: 杜卫东;黄娜丽;叶雷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医科大学
主分类号: G01N33/571 分类号: G01N33/571
代理公司: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代理人: 郭婧婧;许亦琳
地址: 230032***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梅毒 血清学 检测 蛋白 芯片 制备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生物技术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梅毒的蛋白质芯片及其制备与应 用。

背景技术

梅毒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 母婴传播,很少通过器官移植传播。梅毒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潜伏期、三期梅毒。一 期梅毒通常是透过直接和他人的感染病灶做性接触而感染,在初次接触约3到90天后(平 均21天),在接触点会出现称为硬下疳的皮肤病灶。硬下疳是一个坚硬、不痛、不痒、底部 明确、边缘清楚的皮肤溃疡。二期梅毒约在第一期感染四到十星期后发生,在躯干及四肢包 括手掌及脚掌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至粉红色、不搔痒的对称性皮疹。一期及二期梅毒症状可 以不经治疗自动消失。二期梅毒若不经治疗,感染症状可能会进入潜伏的、无症状的阶段几 个月、几年或数十年。这个阶段包括早期潜伏期(2年之内出现感染)和晚期潜伏期(感染 时间持续2年)。一期和二期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少数潜伏期梅毒患者进入三期梅毒,其 症状包括神经梅毒、心血管疾病和损伤皮肤、骨骼和内脏(称为梅毒瘤)。

WHO估计每年的发病率为每年1200万例,超过90%的病例在发展中国家,东欧的发病 率也在显著增加。先天性梅毒导致自然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及疾病。对于全球健康问题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梅毒可增加2.3-8.6%患HIV的风险率。梅毒晚期疾病高度破坏的性 质,使梅毒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

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1)直接检测暗视野显微镜法(DFM)和直接荧光法(DFA) 检查梅毒螺旋体;(2)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非螺旋体抗原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检测方 法。由于梅毒螺旋体不能子在体外培养和取血方便,因此血清学检测方法是检测梅毒最主要 的方法。非螺旋体抗原检测方法包括:微量沉淀反应(MPR)、玻片沉淀试验(MSP)、快速 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梅毒螺旋 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血清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 ABS)、 免疫印迹法、酶免疫测定(EIA)、微量血凝法检测梅毒螺旋体(MHA-TP)和化学发光法 (CLIA)。两种血清学检测方法都不能单独作出正确的诊断,非螺旋体抗原检测方法可作为 治疗监测,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需要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检测方法验证。另一方面 由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检测方法监测阳性可能会持续一生,所以不能辨别梅毒感染是近 期或以前感染和治疗或未治疗,又需要非螺旋体抗原检测方法确诊。因此,使用梅毒螺旋体特 异性抗原测试筛选和非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测试确认测试是一个长期实践的逆转。

因此,需要继续寻找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经济的诊断梅毒的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梅毒的蛋白质 芯片,所述蛋白质芯片可以分别检测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操作简单,检测 结果稳定,效率更高,仅需2.5小时即可及时准确地确认被检测者是否患有梅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用于检测梅毒的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及其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将梅毒螺旋体重组抗原rTpN15-17-47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形成蛋白质芯片,用于梅毒 的检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梅毒的蛋白质芯片,所述蛋白质芯片的固相载 体表面点阵固定有梅毒螺旋体重组抗原rTpN15-17-47。

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采用金箔芯片。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金箔芯片的基底为玻璃片,其上覆盖一层10nm厚度的 纯金(纯度99.9%),金箔之上为一区域化的50μm的TEFLON膜的阵列(96孔*2,8行*12 列),阵列孔径为1.25mm。

更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采用表面进行了DSU修饰的金箔芯片。所述DSU亦即二硫双 (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

优选地,所述蛋白质芯片的固相载体表面还点阵固定有阴性对照。

所述阴性对照是PBST溶液或阴性血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未经安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59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