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高压串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6764.8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2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季方;徐峰;张杨;钱锋;姜宽;丁健;杨卫星;况骄庭;郑健;沈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G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1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001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特高压串补系统;属于输变电工程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长距离输电线路,其输电能力主要取决于线路的稳定极限,采用串补可使系统稳定极限大幅度提高,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
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通常由串联电容器组、限压器、间隙、阻尼装置、旁路断路器、旁路隔离开关、串联隔离开关及其控制保护设备等主要元件构成,为了降低串补装置的设备造价,减少占地面积,需要将串补装置的上述设备安装并运行在专门设计的对地绝缘的串补平台上,作为串补主要装置安装和运行的载体。
目前实施或在建的特高压工程中,对于串补平台线外布置的串补装置,串补设备与线路的引接方式是影响串补设备布置的重要因素。串补工程的线路引接方式可分为两种,一为采用门型构架引接,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单相铁塔引接。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特高压变电站单平台串补常规布置方式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特高压变电站串补常规布置方式的各相线(以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进行区分)所连串补装置的局部俯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特高压变电站串补常规布置方式的横剖面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特高压变电站串补常规布置方式的纵剖面图。图中所示,串补装置1主要由串补平台2、第一串联隔离开关3、第二串联隔离开关4、旁路隔离开关5、电压互感器6、避雷器7以及旁路开关8等组成。该采用门型架构引接的串补装置布置型式虽然引接受线路影响较小,但是第二相线需要跨线中部引线,即第一相线和第三相线的引下线均在构架下,而第二相线的引下线却位于两侧门型构架间线路的中部,在跨距较大、风速较大地区大风工况下第二相线的引下线对其支撑设备端子会产生很大的拉力,且摇摆较为剧烈,以致成为支柱绝缘子等支持类设备的安全隐患,故该串补布置方式亟需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改进的、能有效解决跨线中部引下线风偏及张力过大问题的特高压串补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特高压串补系统,所述的特高压串补系统由与输电线路各相线一一对应的三个特高压串补装置组成,所述的特高压串补装置主要由串补平台、第一串联隔离开关、第二串联隔离开关、旁路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避雷器以及旁路开关组成;所述的串补平台由串联电容器组、限压器、间隙、阻尼装置组成,所述的旁路隔离开关、串联隔离开关及其控制保护设备以及旁路断路器在串补平台外布置,且串补平台具有相对立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二端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用于连接所述旁路隔离开关、串联隔离开关这些外围设备,以形成完整的串补线路;所述的特高压串补装置采用单个串补平台,为线外布置型式,利用两排门型构架引接,通过地面交错布置,将输电线路相线中的第二相线原本跨线中部的引下线设置在门型构架附近。
本发明所述第二相线的串补平台内部元件设备与第一相线、第三相线相比反向配置,第二相线的串补平台接口连接方式与第一相线、第三相线相反;
所述第二相线的串补线路通过增加户外棒式支柱绝缘子支撑管母线,利用两排门型构架间第三相线跨线下空间走线。
本发明所述第二相线经过反向布置的串补平台第一接口与第一串联隔离开关的第一端之间设置一个户外棒式支柱绝缘子,串补平台的第一接口引出的导线通过此户外棒式支柱绝缘子支撑后连接至第一串联隔离开关的第一端;第一串联开关的第二端引出的导线连接旁路隔离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的导线连接旁路隔离开关后通过一个户外棒式支柱绝缘子支撑后再连接至一个位于输电线路第二相线下方的户外棒式支柱绝缘子,转角90度,再通过一个户外棒式支柱绝缘子支撑,利用引下线连接到对应的输电线路的相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6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电压调节的需求侧响应方法
- 下一篇:移动设备数据接口保护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