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排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2644.0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3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巍;张晓丹;余明阳;马百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14 | 分类号: | H01R13/514;H01R13/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11477 | 代理人: | 代治国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排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排。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电被发明并且被普及,当今社会中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电人们将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而在家家户户中插座作为连接电源与电器的必不可少的器件,但是,墙壁插座由于在用户装修时,无法确定准确的使用数量或者室内美观等原因而使室的插座数量过少或者电器与插座之间的距离过长,在这些情况下都需要用到插排。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排。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插排,包括:
插头,至少一组插座单元,每组插座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插座单元,每个插座单元包括插座;
排线,与插入所述插座的电子设备的插头连接;
绝缘导电线,连接所述排线与所述插头;
插头收纳盒,用于收纳所述插头;
绕线盘,用于缠绕收纳的所述绝缘导电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插头收纳盒收纳插头,并且在收纳插头时通过绕线盘收纳绝缘导电线,使插头与绝缘导电线都可以被收纳入插排中,当不使用插排时,当插头与绝缘导电线收纳入插排中,可以节省插排的体积,避免了收纳插排时绝缘导电线交叉混乱的情况。
所述绕线盘位于插排主体的顶部或底部。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绕线盘设置在插排的顶部或底部,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插排的体积,节省当插头与绝缘导电线收纳入插排中插排的体积。
所述插排还包括:
手柄,位于所述插排主体顶部,所述手柄通过位于所述插排主体中心的立柱与位于所述插排主体的底部的所述绕线盘固定连接;
通过摇动所述手柄,将所述绝缘导电线缠绕收纳到所述绕线盘上。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摇动手柄将绝缘导电线收入绕线盘上,可以方便用户向绝缘导电线收入绕线盘上。
所述插座单元具有放置所述排线的凹槽。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插座单元中设置有放置排线的凹槽,可以节省插座单元内部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少插排的体积。
所述插排还包括:
至少一个插座单元收纳盒,所述插座单元收纳盒收纳所述至少一组插座单元。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插座单元收纳到插座单元收纳盒中可以进一步节省插排所占用的体积,方便用户携带及使用。
所述每组中的各个插座单元按照尺寸大小依次排列;
所述插座单元具有用于收纳相邻的尺寸较小的插座单元的收纳空间;
每组中的各个插座单元具有相互配合的嵌套连接结构,所述插座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嵌套连接结构活动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插座单元可以收纳相邻的较小的插座单元,也可以被相邻较大的插座单元收纳,当将插座单元收入到相邻的插座单元中后,可以进一步节省插排所占用的面积。
所述嵌套连接结构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连接结构:轴连接结构,铰链连接结构,卡扣连接结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连接结构,可以使两个相邻的插座单元之间活动连接,方便将插座单元收纳入想念的插座单元中。
当所述一组插座单元中除最大的插座单元外,每个插座单元都收纳到相邻的插座单元后,所述插座单元收纳盒收纳所述最大的插座单元。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插排中设置插座单元收纳盒,可以收入最大的插座单元,从而使所有的插座单元收入到插排中,当插排不使用时,可以将所有的插座单元收入到插排中,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插排的体积。
插排主体为圆柱形。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插排的主体设置为圆柱形,相对于具有相同数量插座单元的长方体插排进一步减小插排占用的体积。
所述插座单元为立方体形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插座单元设置为立方体,可以方便插座单元收入到相邻的插座单元中,或插座单元收纲相邻的插座单元,将最大的插座单元收入到插座单元的收纳盒时,也可以更好的节省收纳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少插排的体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6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