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林地坡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2200.7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4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钟亮;罗安程;梁志伟;孙燕萍;徐天予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2 | 代理人: | 景丰强,林辉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林地 控制 水土流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土保持领域,尤其是一种林地坡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
背景技术
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所以,林地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的调节起到生态效益。
天然林、次生林等由于具有良好的植被覆盖,一般很少有水土流失问题,而落叶经济林(如板栗林、山核桃林等)由于采收、施肥等原因,地址遭到破坏,尤其在冬季落叶期,地表土层暴露,在降水的冲刷下,水土流失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为此,目前提出了一些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如植物篱农业复合模式,依据生态经济原则筛选适宜草灌植物,依据不同坡度、岩性和侵蚀强度设计篱带宽度和密度,等高种植形成密集型篱笆,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篱带间农业耕作利用,使之与植物篱笆共同构成农林复合技术模式;也有在林地上另外设置屏障的方式,如通过绳索间隔铰接呈放射状分布的阻挡屏,在绳索的长度范围内间隔设置柱桩,而阻挡屏采用塑料丝、秸秆、麦秸、稻草等丝条。上述方法或者由于实施周期长,效果不明显;或者过于复杂、成本较高;或者阻挡作用弱、起到的保持水土的作用不明显,因此,目前仍需寻求一种有效的用于减少水土流失的屏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缓解降雨强度和降雨动能所带来的土壤侵蚀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的林地坡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林地坡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多个拦截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拦截单元与林地坡面固定:所述拦截单元包括多个竹桩,每个竹桩的下端斜削从而形成尖端部,多个竹桩并排排列,通过具有一定厚度的竹蔑片将多个竹桩连接成片状,将其中1个片状的拦截单元弯曲而形成为两端向上弯曲的弧形后,将所述拦截单元通过所述尖端部敲入到林地坡面而固定;
2)在每个拦截单元形成的弧形空间内盛土;
3)采用如步骤1)和2)的方式固定其他拦截单元,并且多个拦截单元形成为从上至下交错布置。
为方便的对林地施肥,将其中一个竹桩或间隔的几个竹桩的最下一节竹筒用于施肥,所述竹筒中下段的外表面打孔形成多排的第一出肥孔,所述竹筒包括位于顶部的上竹节和位于底部的下竹节,所述上竹节以及位于竹筒上方的各竹节上开设有过水孔,所述下竹节上形成第二出肥孔,所述竹筒的侧壁上位于所述上竹节和第一出肥孔之间的位置开设有进肥口。
所述第一出肥孔和第二出肥孔的孔径为2~4cm,使得竹桩中的固体肥料可以实现长时间缓慢地对林地施肥的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设置竹制的屏障,能够缓冲降雨强度和降雨动能,有效降低了雨水冲刷的径流流速,有效拦截雨水和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此外,竹制的屏障还能使得面源径流污染物质通过拦截作用而沉降,从而有利于净化能力的提高;由于采用了竹制的屏障,因此在每个拦截单元前会形成一个个小土堆,可以很好的解决降雨与作物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进而满足坡地植被生长需求。
2、如果是种植经济作物,如板栗、山核桃等,待其成熟脱落,屏障又可起到拦截作用,方便人工采摘,有效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3、采用拦截单元中的竹桩进行施肥,可以省去人工多次施肥,做到“一次用功,长久得力”的事半功倍效率,令其施肥工作大大方便;由于出肥孔的孔径小于固体肥料的粒径,使得竹桩中的固体肥料可以实现长时间缓慢地对林地施肥的功能,实现缓施、深施作用,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及污染环境的不足;由于竹桩对固体肥料的包覆,不会因环境水分过多而发生迁移,保证对其有效施肥及保护林地生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所采用的屏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法所采用的屏障系统的拦截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单个竹桩的最下一节竹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竹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2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