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热除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1226.X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7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虎 |
主分类号: | C10B33/02 | 分类号: | C10B3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除焦器,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垃圾或者植物等废物裂解的蓄热除焦器。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现在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能源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矿物能源”——煤、石油;然而煤和石油资源正在不可逆地减少,终有枯竭的一天,并且煤、石油所产生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潜在的能源危机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利用废物(包括废弃植物以及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等)为材料进行再生能源开发代替当今的煤和石油的生产,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将垃圾或者植物等废物进行裂解,从而产生可燃气体,通常该裂解过程在裂解炉里完成,例如专利号为ZL201110375024.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垃圾裂解炉》,包括裂解炉炉体、盖板、电动机、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裂解炉炉体上部开口处为投料口,所述盖板与所述投料口密封配合,所述裂解炉炉体上部设有气体出口,所述裂解炉炉体包括内胆、外胆,所述内胆与所述外胆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设有加热器,所述解炉炉体下部设有出渣管。裂解炉产生的热量实现废物的裂解,裂解后产生的混合气具有很高的温度,同时,裂解产生很多伴随混合气的粉尘,然而,现有的裂解处理方式没有充分利用裂解产生的混合气温度,使其自然冷却,造成能源浪费,同时,混合气在通过管道时,粉尘极易造成管道的堵塞,还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使用于垃圾或者植物等废物裂解的蓄热除焦器,能够降低管道堵塞问题,同时,能够有效利用裂解炉本身产生的热量,大大减少了能源浪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蓄热除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除焦器为双层结构,该蓄热除焦器的外层为由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层,该蓄热除焦器的内层为滚筒状结构的炉筛,该炉筛的滚筒壁上形成有网孔,在该炉筛内设置有多个由蓄热材料制成的蓄热体,在蓄热除焦器的端部设有驱动炉筛转动的驱动电机,在蓄热除焦器的外层的上侧设有进气口,在蓄热除焦器的外层的下侧设有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蓄热体为蓄热球或者白云石。所述蓄热体的形状为球形结构、三角形结构、菱形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蓄热除焦器的结构紧凑性,所述蓄热除焦器的外层和内层均为滚筒状结构。
另外,为了提高再次裂解和除尘效果,所所述蓄热体塞满炉筛内腔。
为了便于沉积于蓄热除焦器底部的水焦油排出,所述蓄热除焦器的底部设有排焦口。
为了便于添加蓄热体,所述蓄热除焦器的顶部开有用于向蓄热除焦器内放入蓄热体的放料口。
此外,为了提高高温混合气在蓄热除焦器内的停留时间,本发明采用多种方式,其中之一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横跨蓄热除焦器,在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长度不一且交错布置的隔离板。
另一种方式为,所述炉筛内纵向设有多个隔条,在该炉筛内横向间隔设有用于将所述隔条固定的紧固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在蓄热除焦器内设置蓄热体,裂解炉产生的高温混合气进入蓄热除焦器后,蓄热体吸收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蓄热除焦器内的温度,本发明的蓄热除焦器裂解不需要外部提供额外热源,使得高温混合气能够进行进一步地裂解,从而充分利用了裂解炉产生的热量,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浪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在高温气体输出至蓄热除焦器外之前,蓄热体还可以大大阻挡高温混合气中的粉尘,防止该粉尘进入管道内,造成管道阻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蓄热除焦器的结构示意图(设有隔离板);
图2是本发明中蓄热除焦器的结构示意图(设有隔条);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虎,未经张文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12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丁烷塔换热系统及换热优化方法
- 下一篇:液晶配向组合物